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凹树文集 > 转正

转正

目录

  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他们两个都是民办教师。他叫张大明,他叫刘小光。他们两个在一个学校任教。张大明比刘小光年龄大十多岁,中上个头,为人厚道,身体壮实。他还不到五十,可头上已是一片白发。他的背微驼,也常不直,老弯着,这是经常工作劳累所致。刘小光快四十了,瘦瘦的,身材显得单薄,戴一副近视眼镜。老张从教快三十年了。小刘从教也十六七年了。可两人至今都是民办教师,不是国家正式教师。也就是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在农村还有地。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是一个农民,教师职业是他们的副业。可说他们是农民吧,教书是副业吧,他们却基本上平时从早到晚都呆在学校,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把副业当主业干。说是农民吧,他们在地里去得很少,别人都在地里劳动,他们却只能呆在学校教书,不能随便回家。他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角色。

  老张和小刘戏称他们是“明晃晃”转正一直是他们的心病。他们是多么渴望早甩掉头上这顶“明晃晃”(民办教师)的帽子啊!为此,他们都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老张还比较开朗些,时不时地和小刘说些笑话,以驱散心头的愁云惨雾。小刘却总是说,老张是苦中作乐,没意思,不解决个人问题,他永远笑不起来,轻松不起来。

  老张过了五十了,不能参加每年县上的民办教师直接转正考试了。按县上民教转正政策,从教三十年,小教高级,担任校长职务三年的直接转正,不用考试。老张已经二十八年了,是小教高级,可不是校长。如果他现在,从下一学年能当上校长,过上二年,刚好符合转正标准。如果他不当校长,那么要转正,还得多少年,他也搞不清。按政策从教三十年,小教高级,连续五年评优,一次市级先进,或两次县级先进,直接转正。老张后两条都不具备,不知要等到哪一年,不知后面政策又怎么变。一想到这儿,老张非常愁怅,常晚上睡不着觉。这可是所有民办教师的终身大事呀。干了一辈子,还转不了正,老是每月拿那么一点工资,谁心里能平衡呢?干同样的事情,公办的工资是他们民办的三四倍,太不平衡了,太委屈了,太龌龊了。说不定,后面国家政策一变,给民办没有退休工资,那老了怎么办呢?一辈子岂不白干了吗?不过,他会自我解,太忧愁了,就找人聊天一阵子,说说笑笑,天南海北地胡聊一下,就把忧愁忘了,就开心了。

  小刘为转正,常常手不释卷。课余时间,小刘就钻在自己房中闷头复习功课。实在心烦了,他还把书拿到田间地头没人处,丛林中僻静处背呀背的。每天早上,小刘五点就起,复习功课。小刘工作很扎实,成绩也不错。可由于他除了工作就是自己的学习,与人交流少,很不得一些校长的心。一些校长不喜欢他,对他印象不好,说他只顾个人进修,一心考公办,工作不扎实。他被几个校长踢了皮球,学校换来换去。小刘很苦闷。每年考试,他都差十几分,几分,就是挨不上分数线。他感觉自己考试就象自己每次跳起来去打头顶的树叶,任凭自己鼓足力气,跳呀跳的,就是挨不上、碰不上那在头顶的树叶。尽管那树叶并不是很高,仿佛一伸手就能摘下来,就在自己上面,就距离自己那么一点儿距离,可就是摸不上。干看着摘不下来。小刘一直考不上公办,老婆也常对他没好声气,没个好脸色,常骂他是木瓜脑袋,笨得像头猪,死心眼,不灵活。小刘走在村子里,常感到抬不起头。他不爱在人伙处呆。和小刘年龄相仿一行的同村的男人,光景都过得比他强。人家都盖起了二层楼或平房或大房,可小刘拉扯三个娃,由于一直是民办,工资低,勉强糊口,刚好凑乎把日子掀转,先人留下的厦房一直没有翻盖。小刘很懊悔自己当初当了民办教师。如果自己起初不当民办教师,不论从事什么事情,光景也不至于过到今天这样寒碜。可现在自己四十了,多半辈子过去了,青壮年时代过去了,再去搞副业,搞生意,不大现实,自己的身体也吃不了那个苦。现在是碌处架在了半山坡上,上也难,下也难。唉!真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小刘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不知牛年马月才能转正。听说有人关系网大,暗中作弊;有人花大钱买考题;有人给校长、教育专干送钱送礼,半年、一年不上班在家中复习;还有人巴结领导,经常带的主课少,副课多,抓紧复习。在这样的形势下,自己能考上吗?

  这转正真是太难了。小刘前几年还函授了一张大专文凭。这是一个优势。按县上政策,有一张大专文凭,任教二十年,担任小学副校级领导的,可以直接转正,也可以在当年的民教招转考试时加十分。这样一来,如果小刘现在,从下一学期当上小学教导主任或副校长,干上三四年,正好教龄二十年,可以直接转正,也可以在明年的招转考试时加十分,这样,他很有可能考上。

  老张把自己的心事对小刘说了,小刘也对老张倾吐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一起商量,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先混一个小学领导。而小学校长、主任的任命权在乡上教育专干手中,专干说了算。只有与教育专干搞好关系,才能当上领导。于是,两人见了教育专干,都分外地热情,比见了自己的爹娘还热情。老张把自己果园的桃子拣最大最红最好的拿筐给专干送,小刘经常把自己菜园中的新鲜蔬菜拿大皮包给专干送。当然他们都是在晚上送到乡政府去。去时,再带上好烟好酒,再三地诉苦,说好话。平时,他们还在家里做了好吃的饭菜,摆上酒,邀请教育专干来坐喝一下。

  暑假,教育专干家中要修盖。两个人一个暑假哪儿都没去,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地为专干盖房出力。暑假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气,出高价也不容易叫来土工和匠工。他们两个既当土工,又当匠工,一个顶仨。一干起活来,他们就忘记了劳累和疲倦。虽然他们赶活很紧,虽然他们两个都很买力,都很劳累,从来没有出过这么大的力,但他们心里很畅快。他们感到了希望和生活的奔头,感到黎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转正了,端上了铁饭碗。因而,尽管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每天都要干十五个小时,可他们还是感到精神旺盛,精力充沛。信念和精神的力量真是无穷的。汗水透了他们的衣服,他们不停地用巾擦汗。为了早完工,他们干脆了上衣和长,只穿短袖和短,赤膊上阵,反正这儿距离他们的家和乡镇远,没人知道他们这样拼命可笑地巴结专干。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又红又黑。

  漫长的四十天暑假终于结束了。他们按期完成了专干给他们分派的任务。他们一生中最劳累最紧张的一段日子终于过去了。他们都常常地松了一口气。

  老张和小刘都明显地瘦多了,老张的背更驼了,小刘的更细了。他们都常常疲惫不堪,气吁吁,困乏无力。一坐下来,就起不来了。

  新学期开始了,新学年开始了。乡上的人事安排的文件终于下发了。老张被任命为申家沟小学校长,小刘被任命为青龙沟小学教导主任。一年过去了,小刘参加县上的民教招转考试,总分差了九分,按政策加十分。小刘转正了。二年过去了,按照县上政策,老张也转正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