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凹树文集 > 岘山寺游记

岘山寺游记

目录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由于个性比较孤僻,少与人交往,加之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生活里面的诸多人事冲突,导致烦恼丛生,痛苦万分。一些在别人看来是小问题的事情却常常郁结于心,不可解。人一旦走火入魔,就会走极端。心里老是想一个问题,一件事,怎么都放不下,这烦恼仿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草一样在心里扎了,就像夏天的蚊蝇一样怎么都驱赶不走,以至于无心学习,工作也只是勉强应付。人整天坐卧不宁,心神不安。一个人整天陷入妄想之中,通过妄想结果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反而越想越不可解。一点挫折,都感到无脸见人,都久久无法释然。到最后,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在妄想之中,以至于对社会上的贪官污吏都感到想不开了,为什么他们要去贪污,为什么不以为,反而春风得意,为什么社会这么不公平。好在家乡周围寺庙不少,周围信教的人多,在无奈之中,去寺庙散心,便常常去庙里与和尚谈心,去庙里借阅佛教典籍,遂与佛有了缘分。

  周末常常来到距离学校和家乡十几里的岘山寺。岘山寺是我们那一带一个很有名的寺院。它位于高原上的半坡上,距离下面的平原有百十米高。由于它处在高原边上,远离村庄,地理位置太偏僻,因而少有人来。这里在古代曾经是一个宰相退休后著书立说的地方,据说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寺院北面是一条人工修建的大河,宝峡大渠,水面宽约十米。大河的两面是高原,距离地面与河面有二十多米高,南面也是高原,不过一般有十多米高,往南就逐渐现低。这条河蜿蜒崎岖,沿原边修建,横贯全市。沿着河边蜿蜒不平的小路,走到西边,河往北是很陡峭的土崖,河往南有两处高土堆夹夹击处,有一条长野草的小路,直接走下去,就是岘山寺院。气势壮观雄伟的岘山寺坐落在山峰脚下,寺院前是一条很大很深的沟,里面长草木,举目远望,沟下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正对面是阒寂无人的莽莽秦岭。大雄宝殿尤其雄伟高大,有三十多米高,仿佛顶天立地的巨人,巍然屹立在山野之中。身穿金衣庄严的佛祖,保佑着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岘山寺两边的沟上都是高低不平的土地,周围沟壑纵横,草木丛生。岘山寺整体建筑庄严雅静,气势壮观雄伟,与群山碧绿、厚重黄土之相拥,与千年银杏古树相辉映,这里虽少了别处寺宇如鲫的游人、络绎不绝的香客,却多了那份质朴的自然,宁静的氛围,是真正传授佛教文化之圣地,这里是一方明亮的净土,是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寺院内松柏长青,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声悦耳,钟声悠悠,庵堂错落,尼媪翩翩,非常幽静。袅袅升起的香雾,拌随着清幽佛乐的梵唱,洗尽了心中的浮躁,心灵得到了一次透明地净化,净若莲花。我点燃三柱清香,双手合十,出自对法力无边的佛祖的深深敬意,虔诚祷拜,心无所求,心无所,安然地处于一种最原始自然的心中。佛理曰:“一切众生都有佛,佛就在天空般的心中,全然的开放、自由和无边无际,简单、自然与纯洁,简单和自然得不受污染或腐化,纯洁得甚至不能用净和垢的观念来形容它。佛书上这样写佛:“深广而宁静,简单而不复杂,纯净灿烂光明,超越思议的心,这是诸佛的心,其中无一物应消除,无一物应增添,它只是自然洁净地看着自己。”人原本是纯洁与善良,只是受到了尘世各种望的污染,凡夫心的混乱遮掩了原本自然的佛。而现实是个物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拒绝尘世各种声、功名与利碌的,出于污泥而不染?”“一切众生,皆有佛,有佛者,皆得成佛!”“不异空,空不异色,即是空,空即是。”“佛教是法平等,因而佛教中一切事物,甚至动物与植物都十分灵动多彩,演绎了佛菩萨与众生万物生动有趣的因缘故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本空”佛教看物质界、精神界都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佛曰:烦恼即菩提”坛经中,六祖慧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菩提是觉醒、开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惑、愚昧、困扰的意思。悟了是菩提,中是烦恼。烦恼和菩提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心的作用。如果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的念头,就是烦恼;反之,虽然心仍然照常活动,照样起作用,但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分别、执着与计较的念头,就是智慧。芸芸众生多不知道不论是苦难、敌人、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所以,要想克服困难,结果困难更多;想要打倒敌人,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敌人;本来要追求快乐,结果欢乐却远离自己。佛理对人生对世事说得多么透彻和辟啊,真是大彻大悟。而这些阐释佛教髓的诗句又是多么精彩动人啊:形役心劳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繁华过眼春风歇,来往双丸无住轮。缁衣换却冕旒轻,托钵千家汗漫行。何事劳生终草草,蒲团洗尽旅途情。人生短短,何必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呢?落花去也,最后一切都归于虚无,红尘万物都将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不必过于拘役于烦恼,局限于眼所看到的相,不要我执,要从他人的角度,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那浊恶不堪的现实,太多的难以承受的苦难和迫,让我们无法体会纯净、简单、庄严、平等、圆的境界象,无法进入舒缓、轻松、宁静、自由的空间,就如那山水人物素描般简单、纯洁的线条,那完全就如得到大解的灵魂般的纯洁、自如、自由、自在的美妙。它超越一切缺陷、残酷、无奈、紧张、迫的现实,在滚滚红尘中失了自己,忘失了自由自在、洒无碍的本来面目。烦躁浊恶的世间确实需要清凉甘法雨的滋润,那样才能熄灭烦恼痛苦的火焰,让众生体会清凉自在、洒无碍的心境。

  经常置身于佛家圣地,让心灵远离凡世尘烟,那一袭素衣殿堂的禅课,那一缕缭绕和祥的清香,那张张虔诚肃穆专注的面孔,那声声静谧远古的经诵,心似莲花沾清泉,明亮而清净。这竹木扶疏的寺院,一切是那样和谐自然、自如自在。和风拂沐幽篁,鸟儿脆鸣声声,仿佛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无所求、无纷争,各得其所,自由自在,其乐融融;漫步竹林小径,风轻云淡,安逸清宛,别有一番天地;聆听晨钟暮鼓,淡透心扉,静思禅慧,洗尽一切尘烟。沿大雄宝殿旁边的台阶上去,登临几十米高的岘山寺庙的平顶部,居高临下,极目远望,远山近岭,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对面是高不可测、高耸入云的巍巍秦岭,连绵起伏,横贯东西,苍苍茫茫,云山雾罩,云烟氤氲。秦岭多么像一位神力非凡的威武的大将军,雄立天地,俯视着苍茫大地,守护着这八百里秦川,守护着这千里渭河平原沃野。观山如读史,眺望着那笼罩秦岭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无声的倾诉,一种源远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无涯过客正向我们匆匆走来。滔滔渭河像一条白色飘带一样从原下平坦的土地上过。宝成铁路就在脚下不远处,一列列火车像长龙一样不时呼啸而过。肥沃的黄土地上庄稼丰茂。一边欣赏这旷野美景,一边感悟人生社会,一边悉心学习佛法道义,一边努力阅读文学作品,真是一件叫人欣哉乐哉的事情。

  常常在佛教寺院徜徉,亲身感受僧侣的自足与宁静祥和,常常与尼媪接触,悉心阅读佛教典籍,对佛理的不断参悟,我的心不断开拓,思想愈来愈开朗澄明,万事都能想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事发生都有因缘。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经过静思虑,少知足,克己为人,自己才快乐,一切苦恼从此熄灭。拥有祥和平静的心,培养这种修养和德行,仿若莲品的高雅,出于污泥而不染,清净、明亮。人静于禅境,心悟于佛理。一方一净土,人间的净土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人应以一种平静的心善待别人,以感恩的心回馈生活,让世界充大爱与和谐,没有纷争斗讼,没有恶业污染,让人自然的佛无暇无垢的现前觉醒。自己要做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善如,积极进取,不为外物所役。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心灵,克服我们内心的贪嗔痴。要有勇气站起来对自己做出庄严的承诺,要有毅力去克服烦恼,永远保持心灵的的旷达,随遇而适,自我解,在人世间潇洒走一回。让我们的心灵仿佛莲花般明净洁白,雅致高尚,永远不为尘世的灰尘所玷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