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晓玲文集 > 七谈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你之物种选择

七谈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你之物种选择

目录

  在大自然界,能够引起物种改变的有两大因素: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改变物种的天然因素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由于天灾,如极冷、干旱、酷热等;流行疾病,如瘟疫、霍、鼠疫、天花、痨病等;放线,如宇宙恒星向地球靠近、放元素(含铀矿石)的辐等;动物和植物的毒素,引起急和慢中毒;化学试剂,如杀死导致疾病的细菌的药物等等,这些自然条件对每种生物都要进行考验和筛选。为什么,同一物种,在相同的天灾下,有一些可以熬过,活了下来;而另一些,甚至绝大部分都死去呢?过去的迷信解析是“命不该绝”实际上是:各生物个体的染体上的基因活存在差别,从而出现不同的适应天灾的能力。后来发现,每个人细胞内的近三万个基因中,总有几个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基因在特殊环境中,救了该生物的命。如果天灾的破坏力,连这些特殊基因也不适应的话,那么该物种只有遭绝灭的噩运。如6500万年前的恐龙,200万年前的长象等。

  在物种存亡的关键时刻,也是物种突变,出现新物种的时刻。不太严重的天灾,对物种起选优去劣的作用;严重的自然灾害则是对整个物种进行考验,促使物种的大改观。

  总的说来,单细胞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比多细胞生物(如人类、各种常见的动植物等)容易改变遗传基因,以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在生命垂危时,通过染体上基因的零时组合或者搭配,形成新的基因(从而生成新的蛋白质),以抵抗天灾。这也是细菌容易产生抗药,出现新的变种的原因。人类等多细胞生物则失去这种灵活,很难通过零时的基因组合来抵抗天灾。即使组成了新的蛋白质,出现异形基因;但是因为未改变生殖细胞内的基因,而不具备遗传的效果。这就是多细胞生物很难形成亚种的原因。

  二改善物种的人为因素

  有人认为,动物的进化,是由雌决定的。因为在动物发情期,大部分由雌选择配对象,因而导致雄越来越漂亮。这种看法过于夸大了雌选美的作用。雌的审美观的确对物种外观的改良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类在灵长类动物中,从外貌到体型都是最佳的主要原因。但这种选择,必须有个基础,即有美可选。例如,单在黑猩猩或者猕猴中,雌无论怎么挑选,也只能是踏鼻梁(对黑猩猩)或尖嘴猴腮(对猕猴)。在文章《五谈“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人类在何时形成》中指出,因为在第四纪冰川期的第一个小冰川期的几十万年中,多种灵长类动物共同居住在低温溶区,改变饮食习惯和进行杂,所产生的人类祖先——食人(即直立人)就是一个特大的混血种群体。在外貌和体型上,保留了各种灵长类动物的局部特征,其染体上具有各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给人类外貌和体型的完美化奠定了基础。

  应该指出:女的这种选择不仅是美化了人类,而且还促使智人的产生。详情请看文章《八谈“人类不是劳动创造的”——食人》。

  各种动物之间的食,也是一种改善物种的非自然因素,现在将它统称作“人为因素”大型动物猎杀其他动物,尽管非常血腥,但对被食动物的去莠,提高整体素质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许多动物争夺配权,也是一种改良物种的人为淘汰措施。海狮、角鹿等动物在繁殖季节,雄为取得配权,获得媾快和虚荣心,进行着残酷的争夺战。获胜者可以成为一群雌的拥有者,新的雄只有打败了占有者,才能取而代之,成为雌群体的霸主。这实际上是一种基因行为,让最强壮的雄留下遗传基因,以保证整个种族的健康延续。

  可惜的是,我们人类在近五六千年来推行父权制,出现一批特权阶层。他们倚仗手中的权力和父母的庇护,强行遗传不良基因。许多体质差、矮小瘦弱、智力低、外表丑陋的人,以及暴躁、凶残、诈、阴险、虚伪和贪得无厌的人拥有更多的配机会。这是人类虽然经历五六千年的漫长演化,但在素质上一直未能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即在特权的下面,上述的各种人为因素对人类的物种改良,作用不大。

  

  

  

  

  

  

  上一章 安晓玲文集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