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晓玲文集 > 十一评土默熱红学颠三倒四、糊弄谁

十一评土默熱红学颠三倒四、糊弄谁

目录

  一、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不容诬陷

  土先生否认《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一个旁证内容是:元省亲和曹寅接驾四次有问题。他在文章[1]写道:

  《红楼梦》故事是以曹家在南京担任江宁织造期间的真实生活为原型创作的,其主要根据就是认定《红楼梦》书中借省亲描写康熙皇帝南巡,史料记载曹家一共接驾四次,书中赵嬷嬷对王熙凤也说甄家接驾四次,因此,胡适先生断定,书中的甄家就是贾家,其原型都是曹家。朋友们不妨重新翻阅一下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便可清楚知道对"元妃省亲"的解读在胡适红学中的重要地位。

  《红楼梦》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的过程,并非千里迢迢从北京远赴南京,而是从同一城市的宫中到大观园,路上时间不过一两个时辰而已,考虑到当时轿子的行进速度,也就走了十几里路程吧,距离并不远。省亲结束后,元妃并未在大观园居住,而是与祖母和父母依依惜别后,含泪连夜又回到宫中。这与曹家接驾的场面根本不同,康熙皇帝远途跋涉来到南京,长驱三千里,路上需要几十天时间,一两个时辰如何能到达?曹家以织造府作为康熙皇帝的行宫,皇帝在南京期间是住在织造府里的,也不可能连夜又回到北京皇宫。

  如果《红楼梦》是借元妃省亲写曹家接驾,时间上根本就不对。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红楼梦》中所写的"元妃省亲",根本不可能是隐写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接驾四次的事情,也不可能由"元妃省亲"情节来证明《红楼梦》是以曹家旧事为原型创作的,当然更不可能证实曹雪芹的作者身份。胡适红学根本就是建在沙堆上的一座大厦,早就应该到了轰然倒塌的时候了!

  **:土先生一口咬定,胡适先生在论证《红楼梦》是以曹家为原型的根据是: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隐写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接驾四次的事情。笔者对胡先生并不称佩服,因为他为了提高他收藏的伪本《甲戌本》的价值,而搞了不少小动作[4];但是,也不能让土先生对他进行诬陷。下面看看胡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考证》[3]中怎样写的吧。他对南巡写道:

  (3)康熙帝六次南巡的年代,可与上两表参看:

  康熙二三一次南巡曹玺为苏州织造

  二八二次南巡

  三八三次南巡曹寅为江宁织造

  四二四次南巡同上

  四四五次南巡同上

  四六六次南巡同上

  (4)颉刚又考得"康熙南巡,除第一次到南京驻跸将军署外,余五次均把织造署当行宫。"这五次之中,曹寅当了四次接驾的差。又《振绮堂丛书》内有《圣驾五幸江南恭录》一卷,记康熙四十四年的第五次南巡,写曹寅既在南京接驾,又以巡盐御史的资格赶到扬州接驾;又记曹寅进贡的礼物及康熙帝回銮时赏他通政使司通政使的事,甚详细,可以参看。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胡先生的著作里,并没有说“借省亲描写康熙皇帝南巡…隐写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接驾四次的事情”,“由‘元妃省亲’情节来证明《红楼梦》是以曹家旧事为原型创作”土先生怎么能随意歪曲和篡改他人的著作内容呢?既然胡先生在著作中,没有这些内容,那么土先生对他的指责岂不成了无的放矢!什么:“《红楼梦》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的过程,并非千里迢迢从北京远赴南京,而是从同一城市的宫中到大观园,路上时间不过一两个时辰而已”等等,不都是废话吗?不知土先生在他的260多万《红楼梦》著作中写了多少废话和话!

  在《红楼梦》里,也没有利用元妃省亲来影康熙南巡。第16回相应部分的描写是:

  凤姐笑道:“果然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偏的没赶上。”赵嬷嬷道:“嗳哟!那可是干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我们王府里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俗语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龙王来请金陵王。’这说的就是府上了。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要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上面的内容都没有土先生所诬陷的“由‘元妃省亲’情节来证明《红楼梦》是以曹家旧事为原型创作”等内容。

  二、土默熱的考证自相矛盾

  在同一篇文章[1]里,土先生又写道:

  《红楼梦》元妃省亲情节是隐写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传统说法,应该说不攻自破了。《红楼梦》所描写的"元妃省亲"一事,与曹雪芹和他的爷爷曹寅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红楼梦》根本就不是以曹寅家事为原型创作的。

  根据笔者考证,《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但南巡的地点不在南京,而是在杭州;南巡的接驾人也不是曹寅,而是高士奇;进一步说,能够在《红楼梦》中记载元妃省亲这件事情的人当然也不是曹雪芹,而是高士奇的同乡好友洪升。

  现在红学界有些学者不知是何居心,几乎是在有意误导读者,他们几乎把康熙南巡与曹寅接驾四次等同起来,让读者以为康熙到了江南似乎就只到过南京一地,只住曹寅的织造府一家【恐怕只有土先生有这种弱智的想法。“只住在曹家”还叫“南巡”吗?】。这是严重地歪曲历史!康熙南巡前后凡六次,南巡路线都是沿京杭大运河南行,巡幸的地方有扬州、南京、杭州等诸多城市。曹家接驾四次只是康熙皇帝巡视到南京一地的事情,皇帝巡视到其他城市还有别的官员接驾;即使是同一次南巡中,在不同的城市接驾的人也有好多,曹寅只是若干人中的一个。

  **:在第一部分,土先生极力否定和批判“借省亲描写康熙皇帝南巡”但是,在这一部分里,土先生又说:“根据笔者考证,《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正好可以用土先生在上面攻击胡先生的“矛”来对付土先生的“盾”了!

  为什么“高士奇”接驾,就可以说“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了呢?就不存在土先生所说的矛盾:“并非千里迢迢从北京远赴‘杭州’,而是从同一城市的宫中到大观园,路上时间不过一两个时辰而已”等等。既然土先生可以用“路上时间不过一两个时辰而已”来否定“《红楼梦》是借元妃省亲写曹家接驾”为什么就不能用它来否定“高士奇的‘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呢??

  由此再次证实:土先生的思维逻辑的确存在问题。同样一件事情,作者是曹雪芹,“借省亲描写康熙皇帝南巡”就是错的,“不攻自破”“时间上根本就不对”当作者是洪昇时,便变成“元妃省亲情节,确实是隐写的康熙皇帝南巡”

  如此颠三倒四的写作,能够糊谁?

  三、康熙南巡接驾的是曹家不是高家

  土先生在文章[1]中,牵强附会地拉扯了一些地点来证明《红楼梦》描写的“元妃省亲”写的是“高士奇”在杭州的接驾,进而得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土先生写了那么多,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既然作者是洪昇,为什么他在《红楼梦》里要设置“贾家”和“甄家”?而且由赵嬷嬷说出如下的话:

  “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好势派!独他们家接驾四次。”(全文见上面)

  这话明明是将读者引到“曹家”令读者觉得《红楼梦》是在写曹家这个生活原型。这是不容置疑是事实,而且所有《红楼梦》版本,都这样写,这不是已经铁板钉钉了吗?如果生活原型不是曹家,而是洪家,为什么作者洪昇要赵嬷嬷这么说,为何她不说“高士奇”在“杭州”接驾?为什么不把矛头引向他“洪家”却偏偏引向“曹家”呢?为何不写成下列的话:

  赵嬷嬷说:“如今还有在杭州的高家,嗳哟,好势派!”

  既不写“高家”又不写“洪家”偏偏不厌其烦地写“甄家”和“曹家”“荣国府”和“宁国府”;难道作者洪昇傻呐,犯糊涂啦?就像土先生写文章和著作时哪样!

  真是令人费解:如此明摆着的事实,如此明确的问题,土先生居然还要东拉西扯,洋洋大篇;为了莫须有的“洪昇著作权”出版了260余万字的著书,令土先生大发“土财”真是我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旷古奇闻!

  四、《红楼梦》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个朝代

  胡适说是乾隆皇朝,土先生说错了,是康熙皇朝;到底谁对呢?应该由《红楼梦》的实际情况来裁判,而不能离《红楼梦》的实际描写,哇哇地说一气。从以下三点,清楚的表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乾隆,而不是康熙年间。

  (1)第16回相应部分的写道:

  赵嬷嬷道:“嗳哟!那可是干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

  赵嬷嬷道,她“记事儿”见过贾家接过一次“康熙南巡”;多算点,赵嬷嬷在十岁“记事儿”她有两个成年的儿子,并把贾琏大。当派人到南方办货接元回贾府省亲时,她到贾琏家,凤姐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硌了他的牙。"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了去,赶着叫他们热来?"

  这说明赵嬷嬷的年龄在60岁以上,去掉十岁,赵嬷嬷看到贾府接驾的时间已经是50年以前的事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计算出《红楼梦》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曹府第一次接驾在康熙38(1677)年,第四次在康熙46(1707)年,各加50,分别为1749年和1757年,得出是乾隆14和22年。这就是说,《红楼梦》中写的是乾隆年间的事情,因而与在康熙年间去世的洪昇无关。

  (2)按照废太子胤礽逝世的年代估算:

  《红楼梦》第13回中,秦可卿死后,需要制作棺材;关于棺木的叙述是:

  可巧薛蟠来吊,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说是铁网山上出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的,原系忠义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用。现在还封在店里,也没有人买得起。

  因为“忠义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因而都认为这是指康熙的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他死于雍正三年(1725年)。他的棺木是薛蟠的父亲经办和留下的,因此推算出,大办秦可卿丧事是在乾隆年间。

  (3)按照宁国府和荣国府的成员推算:

  现以荣国府为例,到贾宝玉已经第四代;即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政-贾宝玉。

  《红楼梦》第二回写道: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

  第五回警幻仙子道:“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清朝于1644年开国,一百年后,为1744年,为乾隆9年。这同样表明《红楼梦》中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

  还可以举出一些证明,充分说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在康熙43年就已经去世的洪昇,如何能够写出乾隆年间的故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