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晓玲文集 > 我国的虚假文学(一)四评王蒙的不奴隶、毋宁死

我国的虚假文学(一)四评王蒙的不奴隶、毋宁死

目录

  在拙文[1]评论王蒙先生的新书“不奴隶、毋宁死”中,笔者提出:把“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曲解为可以任意地夸大和缩小生活、歪曲生活,使文学文艺作品背离,甚至完全离生活,成为货真价实的“虚拟世界”这也是我国文学作品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思想源!…所以,笔者认为,必须再加上一条,即文学文艺创作思想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必须忠于生活。凡是创作思想不忠于生活的文学文艺,笔者称之为“虚假文学”王先生的新书就是这种“虚假文学”的近代典型。

  笔者认为,我国文学文艺作品背离、甚至离真实生活,热衷于搞虚拟世界的思想真是源远长,恐怕要追溯到儒家思想的盛行。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学文艺大部分都属于“虚假文学”内容和人物戏曲化,起教化(实际上不过是形式的宣传,并没有多少实效),误导(的确使不少人上当、倒霉和白白丧命)和休闲(供大家娱乐和一笑)的作用。许多作品不是公式化,千篇一律的“才子配佳人,金榜高中、喜结良缘”就是歪曲现实生活,搞虚拟世界,美化或者极端丑化现实。下面以在我国流行了几百年,至今仍然花样翻新进行渲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以资说明。

  这是一个典型的为讴歌所谓的伟大爱情而人为编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基本上离和歪曲了真实的生活。

  1)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三年,居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有人还说:他俩上睡觉时,祝英台在二人之间摆许多装水的碗,不许木头人梁山伯“越界”别的暂且不说,就说女人每月都要来月经,她的月经纸扔到哪里?几十名尼山书院的书生,包括他们的师母居然没发现,这不是瞎扯淡吗?

  2)在“十八相送”的途中,祝英台利用各种自然现象挑逗梁山伯,甚至拉他在神像前“拜堂”梁山伯居然不开窍。暂且不讲世界有没有这种不解风情的男子,就说祝英台这种行为是不是比近代的女子还要开化和进步,在“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等礼教枷锁下,能出现祝英台这种“忍不住”的才女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她在离开书院前夕,与梁山伯同睡觉时,不早就蝶蜂恋了,哪里还用得着在“十八相送”中罗嗦罗!

  3)梁山伯真是故事中所说的“正行君子”、不解风情吗?正常男子在成年后,必然会出现扰,这是谁也难逃的厄运!在三年与祝英台的同窗读书和“十八相送”中,他完全是一个未发育的呆子,怎能一听到祝英台说她有个妹妹,便心急火燎地往祝家跑;当发现祝英台是女的后,就爱的死去活来,不久便得相思病而死。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能同时出现在梁山伯一个人的身上吗?真是编剧要他什么时候园就园,要他什么时候扁和扁!

  4)最后“化蝶”的结局被不少文人欣赏和赞叹,认为美不可言;可这正是我国文人不讲实际、背离真实、追求虚拟世界的集中体现。蝴蝶的寿命很短,大部分在尾和产卵后死去,只能活几天;只有少部分的蝴蝶可以多次尾和产卵。但都活不过冬天,全部会死光。令梁山伯和祝英台变成蝴蝶居然能实现“常相厮守、永不分离”这不是在胡说八道,彻头彻尾的撒谎骗人吗?人的寿命至少60年,比起蝴蝶不知长多少倍,文人墨客可以随意夸大成蝴蝶比人活的时间还要长,真是货真价实的高于生活!不过,请想想:这种胡言语是不是同骗人的巫师没有两样?巫师违反科学和真实,愚民众,有罪;文人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反科学、反真理,歪曲生活现实,难道就不是欺骗民众,误导青少年,把他们引向路吗?糊他们,以死后变成蝴蝶可以现实生活中不能成真的结合(请看小说[2]),难道不是犯了导杀人罪?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是对没有恋爱自由的控诉,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鞭挞!这一点,正是国内外、尤其是我国文学文艺的罪孽!国内外的文学文艺人员集体编造了“爱情”这个天大的谎言,使每一个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都要为根本不存在的爱情(请看拙文[2~4、6])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爱情苦恼、折磨、伤感,有的一蹶不起,甚至自戕!

  为什么要肆无忌惮地弘扬爱情,把它的重要夸大到超过生命?(实际上为爱情而死的都是青少年,专门鼓吹伟大爱情的作家没死几个!)为什么把人生的目的歪曲成只是追求和获得一个可心的情人,没有他(或她)就活不下去?现实生活中,死了老伴的老人多的是,没有一个自己跳楼投河自杀,活不下去的!为什么青少年一生只能爱一个?必须从一而终?(过去的皇帝,近代的总统,哪个从一而终啦?哪个不是妾成群或者多次结婚的?难道都是道德败坏吗?)为什么就不能换人?非要死盯着一个人不放?客观现实是:男子到中年和老年时,在我国的旧社会和目前的许多国家中,他们一有钱就娶小妾,难道爱情变味啦?没有伟大、神圣、纯洁的爱情了?都变成只有令人作呕、不堪入目的了吗?难道天长地久、海枯石烂也不变的爱情统统都成了短命鬼?详情请看系列文章[6]。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内容如此荒诞不经、离实际,居然流行了几百年,从上到下无人问津和考究它的真实,充分说明民众把我国的文学文艺当成虚假、与实际无关、仅供消遣的东西,纯粹是一种休闲娱乐;把它看成与杂耍、魔术、说书和瞎掰等活动一样,一视同仁。

  总之,文学文艺作品可以进行拟人式创作,故事情节可以玄乎,超脱现实,演绎科幻、鬼怪、幽灵等等;但是,作品中所宣扬的主题和思想,以及所使用的素材不应该违背真理、违反科学和客观实际,一定要忠于生活,否则就是与巫婆、和尚、道士、江湖术士一样,是骗人挣钱的叫卖,是愚和毒害群众的罪孽,与真正的文学文艺无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