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aasufei文集 > 忘不了的广汉情

忘不了的广汉情

目录

  “张一飞剧团”是广汉人最为熟悉的班子,也是在广汉电影院演出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班子。说是话剧团,实际是话剧和杂技并行的。每天晚上,先表演杂技,之后便“是话剧演出——“话剧”当时广汉人称“新剧”

  张一飞,是享誉大半个中国的著名杂技艺人,他,原名张金贵,上海人,出生杂技世家,据说他五岁在上海就登台表演了。他来广汉时,时年30多岁,已经是拥有阵容较大,表演纯,为广汉人最喜爱的杂技兼话剧的《张一飞剧团》了。

  他的夫人张妙英,很标致,杂技武术,话剧表演都是第一的。最精彩的表演是,人叠人,共十个人,每个人以不同姿势表演。先是张妙英,一个人表演完后,躺在地上,再是两个人表演然后跳起来,撑在她的两脚两手上,再是四个人表演后跳起来,撑在那两个人的手脚上,往下是两个人,最后又是一个人。就那么人叠人,而张妙英在最下面,张妙英的姿态也最优美。

  话剧表演,印象最深刻的是连续剧《梦丽君》,要连演20多个晚上。主角梦丽君的扮演者,模样很像张妙英,略微瘦些,但她的名字,我忘记了。皇甫少华扮演者的名字我也忘记了。张妙英扮演苏映雪,没有梦丽君出场多,却给人很深的印象。其他如太后、皇上、皇甫长华…都表演得湛。就因为《梦丽君》,几岁的我,就懂得君臣之间的礼节和称谓。

  张妙英和像她的那位,经常联手演戏,比如《西厢记》那位扮小姐崔莺莺,张妙英就扮红娘。“拷红”那一节,张妙英的表演极为湛,尤其那歌:“夜深深,停了针绣,和小姐闲谈心,听说哥哥病久,我俩背了夫人,到西厢问候…”呀,真是绝妙!从此《拷红》响遍了广汉大街小巷。

  《空谷兰》张妙英扮演老师,像她的那位,就演表妹。少爷由张一飞的大儿子小扮演。表妹放毒药,老师张妙英把墨镜一摘,说:“你看我是谁?”吓得表妹连连后退,于是真像大白。那场面,自今历历在目,永不忘记。

  张妙英还扮演过杨贵妃,杨贵妃洗澡。舞台上拉起一层薄薄的纱幕,隐隐约约可见她洗澡的动作,很美,很吸引人。一点也不秽,不体,她全身都披着粉红色的轻纱。

  连续剧,还有《千里送京娘》,也是20多个晚上连续演。“走一程,又一程…”于是《千里送京娘》的歌,又风靡了广汉。

  其它如《福尔摩斯侦探》、《游龙戏凤》、《盘丝》、《唐伯虎点秋香》、《白蛇传》、《珍珠塔》、《潘金莲》…都反复上演。

  一飞剧团的演员大都不识字。有一个叫赵达的艺人,应该是导演吧!每场戏,都由他先给演员们说戏。他喜欢站在电影院大门口说戏,一大群演员围着他,听他讲解。

  赵达不到30岁,才华横溢。他个子高高的,面部微黑,西服革履,做派潇洒。啊,对了,赵达是广汉人,家住广汉西街。当时他母亲还在,也来电影院看演出。赵母一来,人们都围上去,说这说那。当时广汉人都说,赵达很风浪漫。说他有三个老婆。大老婆是广汉人跟他妈过日子。他妈来看戏,大老婆也一同来。他的二老婆湖北人,也是一飞剧团的演员。三老婆也是演员,当然她最年轻,我们都说她嘴大,说她没有二老婆漂亮。《千里送京娘》就由她扮演京娘,赵达扮演赵匡胤。

  广汉电影院的戏台不是旋转的,每场戏演完,要布景。布景时,大多是听乐队演奏音乐,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场飞》、《月圆花好》、《五月的风》、《小小房》、《可爱的早晨》、《疯狂的世界》、《换》…乐队一伴奏,我们都跟着唱。不太懂意思,但是会唱。直到现在,我还会唱。

  布景时,有时小丑上台前表演,很滑稽的。丑角是张一飞的二徒弟,很熟悉的,但是名字,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后来和电影院侧旁的刘皮蛋的女儿结婚,刘女便随他去了一飞剧团。(刘皮蛋以制做兔子香肠皮蛋驰名广汉,他制做的兔子,味道极佳,他死后便失传。可惜!刘个子高大胖胖的,一直任保长,大家又称他刘保长,收派捐款就是他。梓桐街没有人对他有好感。)

  布景时,有时来一小段杂技表演。有一次,艺员月仙表演叼碗。月仙只有十二三岁,站在高凳上,大弯,两手撑在脚后跟上,然后叼碗,不知怎么,没有站稳,垮了,凳子倒了,她自然也摔倒了。我很替她捏一把汗,因为,她和我们小姐妹们很是要好。她常带我们上三楼去看不要钱的戏。闲暇时她和我们聊天,什么都讲,把一飞剧团的内幕全说给我们听。她还要带孩子,总是抱着张一飞的一岁多的小儿子。

  张一飞有三个成人的徒弟,大弟叫蒋鹏飞,二徒弟什么飞,三徒弟什么飞,就不记得了。三个徒弟都是杂技表演的主角,最拿手的是“空中飞人”空中不在戏台上,而是在观众席的头顶上,很高。别的杂技团表演“空中飞人”时,下面都要拉网。张一飞不拉网,就那么在空中表演,倒立、旋转、滚翻、甩:把人甩过来,由这边的人接着,再过去,由那边的人接着…十分惊险。差不多要表演两个多小时。每次表演“空中飞人”观众都揪紧了心。

  台上的杂技表演,一般是顶碗,骑独轮车,钻坛子,蹬桌子,钻火圈…花样很多,很有吸引力。

  顶瓜瓜的节目是,张一飞和他的五岁儿子洋洋表演爬竹竿。碗口的竹竿,好几米长,放在张一飞的肩膀上,洋洋爬在竹竿顶上表演。小家伙太小了呀,但是表演得极为精彩。

  有时候,张一飞拉二胡,小家伙唱京剧,很合调,有板有眼。张一飞很爱他,常常是抱来抱去。

  “张一飞剧团”就像一个大家庭,是那种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式的家庭。

  赵达那一类的话剧演员,不表演杂技,专演话剧。大都是夫双双。他们穿着很时髦很华丽,住的却很简陋。电影院三楼就是他们的住地。楼房当然是木板地,一个蚊帐就是一家人。三楼面积不算大,蚊帐挨蚊帐,所有的演员,都住在三楼。

  张一飞一家住哪里,我就不太清楚了,是不是唐嫂旁边的三间大屋?我只记得,张妙英喜欢坐在高台阶上,微笑着织衣。她也和人聊天,人很随和。我们喜欢在台阶下面观看她。她穿着华丽,项上戴着一个很的金项圈,很是耀眼。我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张一飞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小,面黄肌瘦,十四、五岁,个子不高,常戴一顶蓝线帽子。他从不和外人说话。《空谷兰》中,他扮演过少爷。之后就再也没有见他演出过什么。他不一定是张妙英生的。二儿子就是竹竿上表演的洋洋,再有就是月仙带的那个一岁多的娃娃。洋洋胖乎乎的,很逗人喜爱。

  月仙、小猴也管张一飞叫爸爸,但他们不是他亲生的。小猴也是十四、五岁,却长得一表人才,高高大大,很健壮。他的杂技表演,已相当出色了。他常和小闹摩擦,受责罚的总是小猴。为此,月仙很为他不平,常向我们叙说。那时月仙已经和小猴订了婚。俩人感情很好,总是相互关照。

  广汉电影院,她给广汉的影响是深远的,她熏陶了一代或两代年轻人。我的童年的成长,是和广汉电影院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在写这篇“广汉电影院”的回顾时,不少人都惊讶于我的记忆。其实,并不是我的记好,而确实是广汉电影院给我的影响太大太大,给我的教益太多太多。试想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仅仅几岁的小娃娃,就知道那么多的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各种剧目…,那都是广汉电影院给予的,不是唯我一个,而是我们那一代的广汉人。

  广汉电影院带给广汉人的不只是娱乐享受,她更多的是让广汉这座四川闭(那时四川没有铁路)的小城,呼吸到了外界的新鲜空气;使城镇中的居民舒放开通,人人都清亮活泼,有朝气。从此,广汉人爱美,追求时尚,成为一种固有的传统。有人曾说:“广汉距离成都远,新都距离成都近,广汉人却比新都人显得城市化,显得更洋气,更摩登些。”如果说广汉是中华民族的一帧画卷,广汉电影院给这帧画增添了浓笔重彩,使广汉这帧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廊中,耀眼夺目,辉煌灿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