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历史剧不要精神强奸观众
当前,各个电视台都在播出历史剧,大多为戏说历史剧。戏说历史剧未尝不可以,但是也要有尺度,不能天马行空,任意胡来。剧情是热闹了,历史却被篡改了。文学、剧本适当的夸张也没什么,可是不要太悬了,悬的离谱就过了。
历史剧是一个人的故事或一个时代的事件为主线来开展的,其实有很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歪曲了历史,就是背叛历史。
许多历史剧作是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对观众的影响很深。如果写,就将历史时间和人物搞的面目全非了,容易让观众对历史有歪曲的认识。历史剧不好就有误导观众的可能。
历史剧本身就是剧,戏说也好,正说也好,别忘记了,观众的欣赏心理、欣赏水平。哈哈一笑,惋惜流泪也好,观众是要思考的。有些剧给观众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观众不仅是看,还有效仿、模仿的可能。
最近几年,戏说的历史剧多了起来。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历史剧,一经戏说就变了味道。主人公本来没有过剧中的经历,甚至情景、背景、时代都是不同时期的,人物的经历、事件也都不是一个时期的,却被“乾坤大挪移”到一个人物形象上了。康熙是康熙,乾隆是乾隆,刘墉不是纪晓岚,更不是郦道元。
历史之所以是历史,是发生过的有一定正面或反面影响的事件,是人们传承下来的,其中有很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教训、民族精神的,你一戏说,看点有了,卖点有了,历史变味道了。
每个作者、历史学家记录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的时候一定有自己本来的愿望和主旨,原著精神是不能随意篡改的。
任何历史都有自己时代的特征,之所以发生事件,出现那样的人物是有很深的客观原因的,都有发生的基础。现在你把各个时代不同人物往一起拼凑,会闹出许多笑话的。
历史是发生过的,对于我们现在应该说是有借鉴、参考的,鉴古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改变了原滋原味,怎么品也不是个味。
借古说今也是件好事情,最起码有警示作用。编要编的匀乎点,合乎情理才是。
历史有时候是枯燥的,枯燥不等于没作用,戏说有戏的因素和成分,戏实际是表演、再现,不是调开侃。当然,更不是改写历史。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不生活在那个年代,对那个历史背景是无法感知、感觉的,只有通过记录历史的书来试图触摸历史的气息。现在读书的机会少了,人们只有从影视上来消费、消化、收历史。这种方式既消遣又安逸又有教益,总不能让人受蒙骗吧。
历史剧教育意义是很深刻的,你不把原著精神和时代背景代清楚,人们难免误入歧途。
任何剧都是种文化,文化就有很强的意识。意识是能够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目前,有很多剧中的情景、事件被真实地效仿,发生过当代活悲剧。那是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历史剧中有很多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你通过戏说把他们改了,剧情也太牵强了吧。生硬的人物和活跃的人物形象不一定在表现形式上,内容也完全可以丰富。
历史是时代的镜子,美和丑都是值得记录的,记录是为了不忘记。忘记历史就是对昨天的背叛,更是背叛民族精神。
每一部历史小说,历史图书都有存在的因由,都有主导的东西在支撑着它存在的理由。它总是在试图告诉人们一些什么。
历史剧首先要告诉我们真实的历史,其次是真实的背景和时代特征。剧只是一种渠道和方式。它的娱乐应该放在第二位。
篡改、歪曲不是改编,是蓄意的、有目的(观众收视率、广告收入)。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是在做精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