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晓玲文集 > 二探红楼(19)对《卞藏本》文本的分析

二探红楼(19)对《卞藏本》文本的分析

目录

  鉴别《卞藏本》文本的真伪,最关键的办法是:它的文本内容与《甲辰本》相同的程度;因为由曹家出售的、具有80个回目、书名叫“红楼梦”者只有《甲辰本》一个版本[1]。而《卞藏本》也是具有80个章回,并且又称作《红楼梦》的版本。

  笔者发现:曹家一共发行了四个版本[2、3]:《丙子本》(即《庚辰本》)、《甲辰本》、《程乙本》和《120回红楼梦定本》。除了《丙子本》(庚)称《石头记》外,其余三者都叫《红楼梦》。既然《卞藏本》带的书目是“32~80回”说明这个版本是与《甲辰本》相同的版本;除了错抄的文字外,其余的部分应该与《甲辰本》完全相同。所以,将它各回同《甲辰本》比较,即可看出它的真伪?到底是曹家出售的手抄商品,还是由庙市老板出售的《甲辰本》手抄本(也是真本)?

  通过对《卞藏本》各回目的文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卞藏本》与《甲辰本》不是共一个母本,而是以《丙子本》(庚)为底本,主要参考《列藏本》和其它版本,对各回的文字进行肆意增删的近代伪本。为了节省篇幅,下面只介绍几个主要问题。

  一、《卞藏本》的底本是《丙子本》(庚)

  1)第一回开场白:

  《卞藏本》是: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正)无可如何之也。当此则自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静而思之)。虽今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其晨夕风。阶柳庭花。亦未有[[防]](仿)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不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上面的底本是《丙子本》(庚),按照《卞藏本》的文本将它修改成《卞藏本》的内容。即删去灰色双方括号黑体字,如[[之大]];加入圆括号黑体字,如(正),就由《丙子本》(庚)的文本变成《卞藏本》的文本。这就充分说明:两者文本的框架相同,句子结构类似。

  比较大的变化是:在(卞藏本)中,把句子:[[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全部删去;新添加一个短语:(静而思之)。

  今本《甲辰本》与《丙子本》(庚)之间的差别显著小,仅修改三个字和删去三个字;没有上面两个大的增删。可见《卞藏本》的文本不是《甲辰本》,两者相差较大。

  2)第一回“顽石变美玉”

  《卞藏本》是: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话说当年)[[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已通,因见众石[[俱]](皆)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夜悲号惭愧。

  一,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而叹曰)。(自)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弃在崖边,施法拾起),[[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玉)物了!还只[[没]](无)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尽]](),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上面是以今本《丙子本》(庚)为底本,同《卞藏本》核对;凡是改动的地方,即两者的差异。通过删去灰色双方括号黑体字,加入圆括号黑体字,便将《丙子本》(庚)的文本修改成《卞藏本》。比较大的改变是:《卞藏本》中新增三处:(话说当年),(而叹曰),(弃在崖边,施法拾起)。

  《甲辰本》的以上内容与《丙子本》(庚)只有一字之差,《甲辰本》将《丙子本》(庚)的“尽”字改成“”字。这就是说,《甲辰本》这部分的内容未进行修改,保持《庚辰本》的文字。相反,《卞藏本》的改动比较多;再次说明:《卞藏本》与《甲辰本》不是一个母本。

  3)第八回:

  《卞藏本》是:

  [[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补天剩)石的幻[[相]](像)。后人[[曾]]有诗嘲[[云]](曰):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权)就[[臭]](假)皮囊。

  [[好]](那)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像)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来)。今[[若]]按其[[体画]](形式绘于后),[[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到):"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一样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道):"[[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在金)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下)来。宝玉忙托了锁(细)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正面是不离不弃;那面是芳龄勇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念)自己的[[两遍]],因笑(说)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催)他[[不]](快)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从)]]何[[香气]](何处来的),遂问:"姐姐熏[[的]](得)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未散呢)。"宝玉[[笑]]道:"什么丸药,这么好闻?好姐姐,给我一丸尝尝。"宝钗笑道:"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将《丙子本》(庚)修改成《卞藏本》时,所改动的地方很多;但仔细分析所修改的词汇时,就会发现:不是曹雪芹所做出的修改。下面专门讨论。

  当《丙子本》(庚)同《甲辰本》、《列藏本》和《戚序本》比较时,虽然也有词汇的改变,但数量都不多。《戚序本》的改动只有9处,《甲辰本》为11处,《列藏本》为16处;但是,《卞藏本》的改动达47处!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上面的诗句和诗句以前的改动和《列藏本》相同;即取自《列藏本》。

  4)第九回:

  《卞藏本》是:

  这茗烟[[乃]]是宝玉第一个得用的,且又年轻不暗世事,[[如今]]听贾蔷说金荣如此欺负秦钟,连他爷[[宝玉]]都干连在内,不给[[他]]个利害,下次越发狂纵难制了。这茗烟(是)无故就要欺人的,[[如]]今得了这个信,又有贾蔷助着,便一头进来[[找金荣]],也不叫金相公了,只说:"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贾蔷[[遂]]跺一跺靴子,故意整整衣服,看(了)看影儿说:"是时候了。"遂[[先]]向贾瑞说有事要早一步。贾瑞不敢[[强]](扭)他,[[只得]]随他去了。这里茗烟[[先]]一把揪住金荣,问道:"我们[[]](喿)股不[[]](喿)股,管你[几][巴]相干?横竖没[[]](喿)你爹去罢了!你是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吓的屋中[[子弟]](学生)都怔怔的[[痴望]](看着)。贾瑞忙吆喝:"茗烟不得撒野!"金荣气黄了脸,说:"反了!奴才小子都敢如此,我[[和]](只合)你主子说。"便夺手要去抓打宝玉秦钟。[[尚未去时,]](忽)从得脑后"飕"的一声,[[早见]]一方砚瓦飞来,[[并不知系何人打来的,]]幸未打着,却又打了[[旁人]](贾菌、贾兰)的座上,[[这座上乃是贾兰]](这)贾菌亦系荣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座)。[[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极)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座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水盛儿)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

  "李贵[[忙]]断喝[[不止,说]](道):"偏[[你]]这小的知道(了),有这(许)些蛆嚼!"

  **:由《丙子本》(庚)变成《卞藏本》的改动又很大;但细看修改的地方时,也会发现,大部分也不是曹雪芹的修改,见下面的分析。而《甲辰本》和《列藏本》上的改动则显著减少,再次表明《卞藏本》不同于《甲辰本》。

  5)第九回末和第十回首:

  《卞藏本》是:

  第九回末:

  李贵忙喝道:"你要死![[仔细回去]]我好不好先[[捶]](槌)了你,然后再回老爷太太,就说宝玉全是你调唆的。我这里好容易劝哄的好了一半了,你又来生个[[新]]法子。你闹了学堂,不说变法儿息了才是,倒要往大里[[闹]](套)!"茗烟方不敢作声儿了。

  此时贾瑞也[[怕]](恐)闹大了[[,自己也不干净,]]只得委曲着来央告秦钟[[,又央告]]宝玉。[[先是他]]二人(起先)不肯。后来宝玉说:"不回去也罢了,只叫金荣赔不是便罢。"金荣[[先是不肯,后来]]不得贾瑞也来他去赔不是,李贵等[[只得好劝金荣]](又)说:"原来是你起的[[端]](事),你不这样,怎得了局?"金荣强不得,只得与秦钟作了揖。宝玉还不依,[[偏]](必)定要磕头。贾瑞只要暂息此事,又悄悄的劝金荣说:"俗语说的好,‘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既惹出事来,少不得下点气儿,磕个头就完事了。"金荣无奈,只得进前来与秦钟磕头。[[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回回首:

  话说金荣因人多势[[众]](重),又兼贾瑞勒令,赔了不是,给秦钟磕了头,宝玉方才不吵闹了。大家散了学,金荣回到家中,越想越气,说:"秦钟不过是贾蓉的小舅子,又不是贾家的子孙,附学读书,也不过和我一样。他因仗着宝玉和他好,他就目中无人。他既是这样,就该行些正经事,人也没的说。他素又和宝玉鬼鬼祟祟的,只当人都是瞎子,看不见。今他又去勾搭人,偏偏的撞在我眼睛里。就是闹出事来,我还怕什么不成?"

  他母亲胡氏听见他咕咕[[嘟嘟]](唧唧)的说,因问道:"你又要争什么闲[[气]](事)?好容易我望你姑[[妈]](娘)说了,你姑妈又千方百计的才向他们西府里的琏二跟前说了,你才得了这个念书的地方。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还有力量请的起先生?况且人家学里,茶也是现成的,饭也是现成的。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省出来的,你又爱穿(一)件鲜明衣服。再者,不是因你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一年不给[[不给]](一年的),这二年也帮了咱们有七八十两银子。你如今要闹出了这个学房,再要找这么个地方,我告诉你[[说]]罢,比登天还难呢!你给我老老实实的顽一会[[子]]睡你的觉去,好多着呢。"于是金荣忍气声,不多一时他自[[去]]睡了。次仍旧上学去了。不在话下。

  且说他姑娘,原聘给的[[是]]贾家玉字辈的[[嫡]](枝)派,名唤贾璜。但其族人那里皆能象宁荣二府的富势,原不用细说。这贾璜夫守着些小的产业,又时常到宁荣二府里去请[[请]]安,又会奉承凤姐儿并尤氏,所以凤姐儿尤氏也时常资助资助他,方能[[如此]]度。(却说这)[[今]](贾璜之金氏因)[[正遇]]天气晴明,又值家中无事,遂带了一个婆子,坐上车,来家里[[走走,]]瞧瞧(那胡氏),[[寡嫂并侄儿。]]闲话之间,(将)[[闲话之间,金荣的母亲偏提起昨贾家学房里的]]那事,从头至尾,一五一十都向他小姑子说了。这璜大不听则已,听了,一时怒从心上起,说道:"这秦钟小崽子是贾门的亲戚,难道荣儿不是贾门的亲戚?[[人]]都别[[忒]](特)势利了,况且都作的是什么有脸的好事!就是宝玉,也犯不(着)[[上向]](相)他到这个[[样]](田地)。

  **:在《卞藏本》中,又做出大量的改动,充分显示出了伪造者对作者曹雪芹极大的不尊重!请看下面的讨论。

  此外,有三处:(却说这)、(贾璜之金氏因)、[[正遇]]的修改是抄自《列藏本》。

  二、《卞藏本》的修改可有可无

  《卞藏本》中每个回目,与《丙子本》(庚)相比,都有大量的改动。审视这些变动,读者就会发现,都不是曹雪芹进行的修改,而是伪造者为了造成与《丙子本》(庚)之间的差异而随意改变的,并没有实际价值。下面仅对突出的变动,进行分析。

  1)没有价值的修改:

  上面详细列出几个回目的《卞藏本》文本改动情况,及其与今本《丙子本》(庚)对比,就是为了让读者看出《卞藏本》中的独特异文是何等的没有意义。例如在“第一回顽石变美玉”中,《卞藏本》改动了几处,其中:(话说当年)[[原来]],[[俱]](皆),[[没]](无),喜不能[[尽]]()等都属于每个人表达事物的习惯上的差异,但在意思上都相同;因此曹雪芹绝对不会特意对它们进行修改,将“俱”改成“皆”“没”改成“无”等等。

  又如“第八回”的[[道]](到),[[对儿]](一样儿),[[的]](得);第九回的[[云]](曰),[[的]](得),看(了)看,[[最]](极),同[[桌而坐]](座)等等。

  既然这些地方都不是曹雪芹的改动,同样证明了:《卞藏本》中存在伪造的内容和文字。

  2)违背原意的修改:

  例如:

  (1)第九回中,茗烟闹学堂,飞砚打过来,吓的屋中[[子弟]](学生)都怔怔的[[痴望]](看着)。

  **:《丙子本》(庚)是“痴望”在《卞藏本》中却改成“看着”显然没有把孩子们当时惊呆的形态细致地表达出来。

  (2)第十回曹雪芹在《丙子本》(庚)在写道:“那薛大爷一年不给不给,这二年也帮了咱们有七八十两银子。”

  **:其中“不给不给…也…”连用,是南方人的说话语气;与后句连在一起,本来是很通顺的,令语言生动。意思是:“薛大爷每年多少都要给些银子”但是,由于伪造者不理解(准确说,没有看懂),便将它改成:“那薛大爷一年不给[[不给]](一年的),这二年也帮了咱们有七八十两银子。”去掉一个“不给”加进“(一年的)”反而变成了“薛大爷给一年,不给一年”完全歪曲了曹雪芹的原意。这就铁证了:这种修改不是曹雪芹所为,是伪造者的妄改。

  (3)第十回中:(却说这)[[今]],[[人]]都别[[忒]](特)势利了。《丙子本》(庚)写道:“却说这都别特势利了”

  **:《卞藏本》将“忒”字改成“特”将“口语”变成“文件语言”改成:“都别特势利了”使地方语言气氛消失。“今人都别忒势力了”是说“现在,人不要太势力眼了”《卞藏本》把“今”改成“这”删去“人”字,便与后句接不上,令人不知何意。

  3)前后修改不一致:

  上面第9回,《卞藏本》把茗烟的骂语改成新的猥词:[喿],取代《丙子本》(庚)在的“”字;即:"我们[[]](喿)股不[[]](喿)股”但是在这回末,《卞藏本》又使用“”字;如:

  "李贵断喝(道):"偏这小的知道了,有这许些蛆嚼!"

  **:如果是曹雪芹新创:[喿]字,为何在同一个回目,在回末中,不都用[喿]取代“”呢?合理的解释是:[喿]字是伪造者自编的,将这个回目“末尾”中的“”字遗漏了,未改过来。

  总之,这种违反曹雪芹原意的改动太多了,读者可以拿《丙子本》(庚)与《卞藏本》核对,就很容易发现。归结起来:《卞藏本》是以今本《丙子本》(庚)为底本,主要参考《列藏本》等古本,对曹雪芹的原著进行肆意改动的近代人伪品。由于《卞藏本》的书名叫《红楼梦》,而伪造时使用的底本是《丙子本》(庚),这就是“它是伪本”的最有力的证明。

  《卞藏本》伪造的时间在1958年《列藏本》影印本在国内出版和发行之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约50年之后的2006年,此伪本才现世的原因(细节请看上篇文章和拙文[4])。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安晓玲:新探红楼(22):“甲辰本”不是伪品

  [2]安晓玲:安晓玲:新探红楼(56):如何确定最佳的《红楼梦》版本

  [3]安晓玲:新探红楼(81):《梦稿本》是《红楼梦》手稿大杂汇的证明

  [4]安晓玲:二探红楼(5):新的《红楼梦》伪本正在酿制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