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晓玲文集 > 六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六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目录

  一、国外对《金陵十三钗》的评论概述

  在以前的评论中,已经提到国内一些人对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批评,例如:该影片“只是导演怀着商业目的的一次民族主义意秀,若说它主题深刻,我是一万个不同意”[1]。

  《好莱坞报道》、《纽约时报》、《综艺》、《洛杉矶时报》、《Slant杂志》、《乡村之声》、《好莱坞报道者》等多家北美权威媒体都对《十三钗》评价不高。现将资料[2~6]的报道简述如下

  《乡村之声》毫不客气地指出:“张艺谋证明了没有什么历史惨剧不能转化为歌剧般优美的表演。“人之痛”沦为一场视觉炫技。”

  《电影评论知网》在2011年12月27发布的专业电影评论信息是:自在美上映一周来,《十三钗》影片在美国获得的电影评论,肯定评论仅占32。5%,平均得分是倒数第二级。

  他们否定《十三钗》片,提出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张艺谋导演合和炫耀地使用商业电影元素的时候,并没有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因而,没有赋予《十三钗》艺术的完整和意义的生命力。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该报的其它评论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

  影片中多数情节都违背常理,比如一名女为了给濒死的浦生唱一曲《秦淮秋月》等。

  《纽约时报》称对《金陵十三钗》的最好概括只能说是“片中每一个无端浪费的生命最终总算得到一滴勉强的眼泪”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的暗示(虽然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肖鹰认为,张艺谋谋求美轮美奂的画面,从《英雄》到《十三钗》,历10年之功,为什么自认最好的《十三钗》影片仍然不仅被有识的中国批评家而且被美国批评家一致批评为虚假、造作、错呢?技术层面讲,是张导不会讲一个清楚的故事;意义层面讲,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家,尚没有觉悟到电影的美丽画面必须要由深刻的灵魂注入生命,才能真实,才能生动,才能真正产生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认为《金陵十三钗》影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Slant杂志》的评论是:张铺天盖地的暴力泛滥,婆婆妈妈的多愁善感,和俗不可耐的华丽修饰构成了一个让人感到并不舒服的视觉审美。看到令人痛苦的爆炸在空中产生漂亮的火花,以及逆着教堂大圆玻璃的天光下发生的强,你会质疑是否有必要用如此华丽的镜头和布景营销战争。

  《好莱坞报道者》首席影评人(ToddMcCarthy)撰文评论对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产生了质疑。全文充斥着对故事真实和可信度的指责。这些社会下层的人当面临生死攸关的当口、义无反顾无私奉献之举当然会带来不容置疑的感情和道德的力量,但是过多的关于这个骗局的笔墨,无论是从现实世界还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都显得不真实不可信,所以结局的可信度和力度都让人质疑。

  MikeHale在《纽约时报》上指出:“他(张艺谋)拒绝对中国历史最可怕的篇章之一表明立场。”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金陵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以往参加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最有力的证明是:2012年1月18,69届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给了伊朗影片《一次别离》,奥斯卡的九部入围外语片中,没有《金陵十三钗》。1月24,这是一个残忍的日子。第84届奥斯卡奖所有项目的提名正式公布,9部入围的最佳影片没有《金陵十三钗》、五个最佳导演没有张艺谋、五个最佳男演员没有克里斯蒂安?贝尔等等,彻底破灭了“二张”誓夺奥斯卡奖的美梦,也结束了在评价影片《金陵十三钗》上的分歧。

  二、为什么国内外对《金陵十三钗》的评价相差很大?

  目前国内对《金陵十三钗》,绝大部分都是赞扬和称颂;国内的票房收入达五亿多,名列前茅。华人踊跃购票,以反击国外舆论界对《金陵十三钗》的恶评。如此强烈的差异说明两个问题:

  1)张大导演在大家心目中的威信很高,特别是我国奥运会前的演出成功,赞扬声一片。大家都是怀着这种心态,进电影院的;20余年来,它是笔者第一次买票看的影片(通常都在网上和光碟上观赏)。

  2)华人的爱国主义促使他们自动的起来支持张导。

  从实际成果看,新影片《金陵十三钗》的确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这是一部纯粹是为了获得奥斯卡奖而特意制作的巨片,导致影片中出现许多为获奖、为票房收入而编导和设置的情节,成为一部背离生活、影片内容混乱、主题思想不明确的大杂烩!

  在外国人的评论中,主要是对主题故事和部分情节的真实提出怀疑,认为主要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伪造虚构出来的。他们认为“真实”是文学文艺的生命,正规的文学和文艺作品不但要高于生活,而且更要忠于生活。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戏曲作为一种与生活基本上没有关系的消遣品。对敌人和坏蛋的丑化和打击,越厉害、越玄乎,越受。很少去考虑故事的真实,追求的只是过瘾消气。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看了影片《金陵十三钗》,基本上没问题,因而看的狠投入;美国华人看了,感动得泪淅淅,有的还嚎啕大哭。其原因就在此。

  外国佬则不同,他们没有民族受迫和凌辱的遗传感,也没有像中国遭受儒家思想达两千五百多年的愚化统治,以致思想和习俗浸透了“夸张不实”、“言过于词”、“口是心非”、“虚作假”恶习的熏陶;他们的文学不屈服于政治,正统的文学思想和习俗都抵触和反对虚假和不实。因此,对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过分夸张的手法和随意虚构的情节特别反感,以致变成最遭恶评的中国影片。

  应该冷静的看到:在这方面批评,并非出自敌意,群起而攻之。何况,不管怎么样,《金陵十三钗》是在帮他们宣传美国人好,有正义感,舍身助人。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我们花6亿元巨额投资给美国人做宣传,他们仍然不卖我们的账,单单用故意要同张艺谋导演作对,是解释不通的。如果不很好的去教训和有益元素,我国文学文艺将永远落后于世界!《金陵十三钗》的失败正是我国文学文艺思想不忠于生活、历史和科学的集中体现!这也是我国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病

  科学技术,中国人可以拜外国人为师,头赶上;为什么我国的文学就不能向外人学习,取长补短呢?笔者一直主张文学文艺不能只高于生活,更要忠于生活;现实生活,而不是观念和理论是“判别”文学文艺作品真实的唯一标准!这是我国文学文艺一直存在的死结!

  相关资料

  [1]航航:腾讯娱乐,2012-01-16

  [2]《金陵十三钗》北美惨遭滑铁卢,土豆网,猫扑大杂烩,五花八门,2012-01-16

  [3]时光:豆瓣电影,2011-12-16

  [4]《金陵十三钗》:因何国人喜欢,老外厌恶?腾讯文化观察,第75期,2012。1。10。

  [5]客剑心:《金陵十三钗》国外恶评多多,天涯论坛,影视评论,2011-12-22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