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安晓玲文集 > 二探红楼(46)标点符号造成《红楼梦》中的矛盾

二探红楼(46)标点符号造成《红楼梦》中的矛盾

目录

  记得笔者小学语文老师在讲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时,举出下面的例子。主人想赶走客人,在他住房的门上写出下列留言: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按照他的本意,“标点”出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客人将他的留言“标点”成: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这个例子有点风格不高,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的这种实例。下面以《红楼梦》,举起一些例子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

  例1,王熙凤有几个女儿?

  1)第27回上,写道是:

  且说宝钗、、探、惜、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

  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丙子本》(庚)、《甲辰本》、《舒序本》、《列藏本》、《蒙府本》的第29回上写道:

  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

  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上面两段文字,在目前出版的所有《红楼梦》点校版本中,都是作出如上的标点。许多人因而得出:王熙凤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大姐儿,另外一个叫巧姐。但是,在第42回,清清楚楚写着,王熙凤只生了一个女儿,请刘姥姥把她取名为“巧姐”在这以前,都叫“大姐儿”因为她是老大,按照辈分,未正式取名前,暂时称作“大姐儿”因此,把上面的标点符号改成如下,就没有矛盾了。

  且说宝钗、、探、惜、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

  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

  子抱着大姐——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第一句本来是“巧姐大姐”前面是名字,后面是她的辈分称呼。怎么可以将“宝玉二哥”点校成“宝玉、二哥”两个人呢?

  第二句属于重复的加强句,不应该用“逗号”而应使用破折号“——”

  例2,曹雪芹的逝世年代。

  胡适将《甲戌本》第一回一个眉批作出如下断句,因而得出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即壬午年(1762年)。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

  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

  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泪笔。

  这就是《红楼梦》中的“壬午派”因为它同敦诚写的诗句矛盾,曹雪芹下葬时,敦诚写了两首悼念的诗:《挽曹雪芹》,落款是“甲申年”;从而出现另外两派:“甲申派”和“癸未派”

  对这条眉批,笔者可以提出另外两种断句标点的方法:

  第二种断句法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午八泪笔。

  第三种断句法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午八泪笔。

  这两种断句法把上面的眉批看成是两条不同落款的批语。一条落款是“壬午”或者“壬午除夕”另一条是甲午八

  第二种断句法则指明:曹雪芹死于“除夕”并没指出是哪年的除夕;因而“癸未派”可以成立。由于曹雪芹在“癸未年”(1763年)除夕过世,第二年(甲申年)正月出殡,同敦诚在“甲申年”写出《挽曹雪芹》正好一致。

  假如采用第三种方法断句,由于从眉批上看不出曹雪芹死亡的时间,他的死亡时代便不能按照这条眉批来确定,因此只能根据敦诚写的诗句来确定死亡的年代;即曹雪芹死于“甲申年”(1764年)。从图1的眉批照片可以看出,第二种断句法最合理:

  图1《甲戌本》第一回的眉批

  “壬午”和“除夕”并没有连在一起,而是分属两行;而且,两者字体的大小也不同。明显的表示出:“壬午”的字小,表示它是一条眉批末尾的落款;“除夕”的字大,说明它是新句的开始。

  对同一条眉批,因采用标点符号断句有三种方法,对曹雪芹逝世年代问题,在我国红学界便产生了上述的三个派别:即“壬午派”、“癸未派”和“甲申派”笔墨官司打了快一个世纪,仍然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导致这场无休无止争论的源是胡适为了提高他收藏的版本《甲戌本》的价值,故意搞出一种“不合理”标点符号断句,造成红学界的混乱;其他人居然都对胡适的“标点符号”不怀疑,可见红学界人士对权威何等的盲从!

  例3,《红楼梦》的点校

  由于《红楼梦》原著没有标点断句,近代出版的各种《红楼梦》版本(达几十种之多)的断句,往往存在差别。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下面仅略举几个例子,以窥视一般。

  1)第28回:

  《丙子本》(庚)(电子版)是: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

  《程乙本》(电子版)则是:宝玉又道:“太太打量怎么着?这不过也是将就罢例。正经按方子,这珍珠宝石是要在古坟里找,有那古时富贵人家儿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使得。”

  **:上面方括号【】表示两者不同的地方。同样一句话,《丙子本》(庚)使用“逗号”;而《程乙本》则采用“问号”

  2)第63回:

  《丙子本》(庚):

  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后便开丧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

  《戚序本》:

  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后便破孝开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

  《程乙本》:

  寿木早年已经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后【,】便破孝开吊【,】一面且做起道场来。

  **:三个版本,同样一句话,出现三种断句方式。特别是《丙子本》(庚)和《戚序本》,文字完全相同,但断句则差别很大。足见,我国没有标点断句的文言文,所造成的语意混乱,是何等的巨大!至今,居然还认为“文言文”是完美的表达工具。

  3)第一回:

  下面采用《红楼梦》第一回最前面一段开场白,对比五个版本在断句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显著差别。应该说:《杨藏本》第一回带断句“黑点”是曹雪芹的本意,其它四个版本的标点都不是曹雪芹的本意,甚至歪曲了原著。不仅断句存在错误,就连所写出的词汇也有不少失误的地方。

  红色方括号【、】表示标点上的不同;灰色方括号【,】代表此处“没有这个符号或字”;双方括号[[]]红色字表示四个版本与《杨藏本》不同的字。

  《丙子本》(庚)(电子版)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也。当此[[时]],[[则自]]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程乙本》(电子版)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也。当此将已往所赖天思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戚序本》是:(示出与《丙子本》(庚)之间的差异)。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是]]大无可[[奈]]何之也。当此【,】[[则自]]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背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虽今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防]]于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不学]]无文。何[[防]]用俚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杨藏本》首页的照片如图2(A),其内容如下:(示出同《丙子本》(庚)之间的差异)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念及当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我实愧则有余、悔[[亦]]无益、真大无可[[如]]何之也、当此【、】[[]]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背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谈]]之德、以致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知]]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于我之襟【、】怀笔墨【、】[[我]]虽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俚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藏本》第1和2页的照片如图2(B),内容如下:(示出同《杨藏本》之间的差异)。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如何之也。当此[[则自]]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辈]]。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其晨夕[[风]]。阶柳庭花。亦未有妨于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不笔无文。又何妨用俚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A)(B)

  图2《杨藏本》(A)和《列藏本》(B)的第一回照片

  **:上面示出《列藏本》同《杨藏本》之间的差异较少。它是和《杨藏本》差别最小的版本。

  以上的对比再次证明:由于文言文不使用标点符号断句,仅仅短短约370个字,就产生显著不同的断句方式。《杨藏本》的最后部分与《丙子本》(庚)完全不同。《丙子本》(庚)是:“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试问:每个人在阅读古代文言文资料时,暂且不考虑词义理解上的差异,单单因不同的断句地点所造成的误解,是何等的巨大!这样一种缺乏准确表达语意的文字,至今居然还要所有中学生去学习,是何等的不明智!∞呜呼!难道我们中国人是如此地不能摆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和困扰,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过去吗??保守、守旧、对新思想和新事物首先抱怀疑、反对、甚至取缔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恶习,难道这种恶习真要魂不散,永远绕着我中华民族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