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阿巫文集 > 青箬笠,绿蓑衣

青箬笠,绿蓑衣

目录

  阅读历史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眼前闪过泛黄的文字,指尖过岁月的沉沙,金戈铁马,历历切切,真实的如同亲身触摸到一段刀兵剑戟的战争,和烽火狼烟的史实,但历史遗落在世间的并不止于这些,就象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巨著,气势磅礴的场面永远只是供后人瞻仰与凭吊,回味无穷的,却是其中的某些细节。

  雅安上里,便是从整顶的皇冠上,偶然蹦落的明珠,被称做四川的周庄。

  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端,四川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最早的地区之一,考古发现,在距今204万年以前,四川已经出现原始人,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概有3000年,据史为证,殷周时期,这里曾经出现过两个国家:一个是蜀国,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在川西,另一个是巴国,在川东,由古代巴族为中心建立,所以,四川古称[巴蜀]。

  从成都出发,经成雅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即到达雅安,上里镇距雅安不到30公里,选择早四月出游最合适,此时,田里菜花未谢,稻禾初青,从都市一的硬灰建筑中,猛然掉进一汪碧绿的海里,扑面而来清的风,精神为之一,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天气也照顾游人,半暖半寒,任你穿红配绿,都断不让相机失望,一路上风光旎,农夫忙着秧,耕牛拖着犁头,埋头土中,自顾不暇。

  四川有著名的十大古镇,上里位列其一,川西地区的自然经济和小手工业比较发达,传统的集市贸易促进了场镇经济的发展,小者为场,大者为镇,清朝的建制是每隔十里地要建一个镇,所以就在这里设了上里、中里和下里三个镇,成都平原就有[五里一场,十里一镇]的说法。

  上里古镇地处偏远,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相对而言要少许多,保存的古代遗迹自然就更完整,因为封闭,却得到难得的宁静。

  古镇初名[罗城],又称[五家口],因当时的五大家族而得名:杨家的顶子多,韩家的银子多,陈家的谷子多,许家的女子(美女)多,张家的砣子(拳头)多,当地人为了区分上里、中里和下里,一般都称上里为[五家口]。

  上里古镇依山傍水,与芦山、邛崃、名山界,白马河与黄茅溪在此汇合,便是陇西河的源头,上里位于二河夹角处,民间[财源汇集]的宝地,站在村口就见到小桥水人家,柳树掩蔽的古镇最大的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从一列老店到散布的民居,都是木头所筑,老街很小,有人概括说:两座桥引出两条路,然后合并通向第三座桥。镇上的街道合成一个[井]字,寓意[井中有水],希望小镇建筑免受火灾,大家平安度

  踏着石板路,不疾不缓,步行便可来到[双孝节]石牌坊,这是上里标志的建筑物的,但其中所包含的意义,透着没落、辛酸与无可奈何,现在品来,味道实在不怎么样,但石牌坊却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精品。

  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系韩氏婆媳两代守节,[不失身不改嫁,终身孝敬父母公婆],奉诏而建,牌坊矗立在大片水田中央,显得格外高大,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的脊石雕坊,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气势恢宏,四梁上分别刻有戏剧故事和人物,20多组共百号人物,雕工精细,生动形象,眉目传神。

  石牌坊在上里古镇并不少见,除了[双孝节],其余两座是: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

  雅安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天无三晴],雅安三雅:雅雨、雅鱼和雅女,雨排在第一,可见雅安的雨是极富特色的,上里也不例外,刚走到村口,就淅淅沥沥飘起小雨,一滴一滴都陷进石上大块的青苔进,使本就秀气的古镇,更增情调。上里人习惯了下雨,不论老少都不撑伞,正遇到学校放学,大群孩子一窝蜂的涌出来,唧唧喳喳打闹一番,再各自散进附近的田野里,踪影全无,只留下一条烟雨蒙蒙的老街,让人忧伤也不是,惆怅也不是,时光在这里似乎停滞住,人们带着悠闲和散漫,很有超然世外飘飘仙之感。

  绕过一排沾惹了仙气的民居,很远就能见到镇外的二仙桥,拱形桥与水中倒影合成一环漂亮的圆,共着潺爰的溪,婆娑舞动,桥身高约10米,长约20米,的石面上蒙着苔藓,坑洼不平,还留着前人走过的足印,桥上塑塔,供奉着观世音和关公,俗话说无仙不成景,这二位在一起虽然令人头大,却是真正保佑平民百姓的神仙。

  镇上的塔都是古迹班驳,分成四类: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二仙桥就属于建桥塔。始建于清乾隆41年,是一座弧形拱桥,桥头雕着龙头龙尾,岁月长情,桥上悬青藤,垂拂水面,正对着桥面的地方建有一个很大的香炉,上面载有二仙桥的历史。

  据说,当年上里的雨并不象今天这么温柔,挟雷霆之势,来势汹汹,一路摧枯拉朽,穿墙破户,导致镇上频发水灾,杨氏兄弟--也就是顶子多的杨家县太爷--体察民情,修桥渡民,却不断被洪水冲塌,直到请来两位东、西方的神仙坐镇,降魔伏妖,三修其桥,才住肆的水龙王。

  河上每隔几十米就跨了一座桥,数量多的吓人,共有十余座之多,更让人咂舌的地方还在于它们的造型竟无一处雷同,拱桥、石板桥、单孔桥、七孔桥…单单修桥这一项,匠心独具,已足够体现当时人们的智慧。

  古镇上最有名气的是韩家大院,青瓦屋面,空木式的结构,占地约4600平米左右,建于道光年间,韩廷藩(银子最多的那家)在京做官时,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模式,回乡而建,这一修就修了三代人,到后来的武举韩腾蛟,生韩廷儒,现在进院参观需付费两元,被祖宗引为自豪的大宅院成为后人赚钱的重要手段,恐怕是银子最多的韩家祖先没料到的。

  门口一道御赐金匾,火焰嵌边,上书:卫守府,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七个小的四合天井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独特的大院,叫做[七星抱月],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穿梁斗木,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湛的工艺,代表了典型的川西宅院建筑特色,这样的建筑群全镇共有四处,都被我们走马观花的带了过去,颇为可惜。

  白马泉是上里另一处不能漏去的地方。

  从古镇北行8公里,开车几分钟的路程就到,那是一处四季恒温的间隙泉,一涨三退似马蹄,水温常年保持在15度左右,汩汩的泉水从雕刻精美的石龙嘴里吐出,数次,泉水涌出的时候走廊遍地是水,退时发出骏马奔腾的蹄声,得得得得,越来越慢,越来越远,终至无声,甚为神奇,不论落,都只有运气好的人才有幸见到,历史上,这里是当地人大旱祈雨的地方。

  白马泉靠山而建,紧偎寺庙,庙始建于初唐,林中是一片舍利塔群,散布着历代高僧的墓,深茅草中的石墓,分为三格,里面空空如也,六扇石门闭住三窟石棺,红色砂岩下门黑隆,可以自由关阖,进去的人说内壁上刻有供奉的莲花,饶是我自诩胆大,也只敢闹哄哄的挤在门口张望,默念一二三,草草做罢,幸亏没人建议在这里留影,铁定背脊发凉。

  古代的上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便经从临邛古道进入雅安,上里是其中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的驿站,清代时候,人口逐渐增加,在嘉庆、道光年间经济已比较发达,盛产稻米和茶,不仅有通畅的道路,而且形成了繁荣的市集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

  中国南方西路古道也称[蜀身毒道],全长200公里,历史上古今的政经大事,或多或少,都和这条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扯上点关系,在汉开西夷之前,蜀南的民间贸易,只能辗转相通,汉开南夷之后,政府的行政建制越过滇蜀之,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出境德宏,直抵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南丝绸之路保证古代商旅的畅行。

  在雅安荥经县境内出土的[何君阁道碑],是对唐宋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一个极好的诠释,[何君阁道碑]刻于荥河河旁的岩石上,共刻52字,有岩石做天然护顶,因离河较远,保存完好,碑宽约72厘米,高约60厘米,碑文中详细记述了一千余年前,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栈道的事迹,碑旁的栈道痕迹还依稀可见。古镇木屋村舍,石板铺街,多建于明清时代的建筑,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许多人家的屋檐下捆着玉米,金黄灿灿,门边堆着干草,散出清香,每家每户门前搭着长凳,放了塑料秧盘,男女老少齐上阵,一粒一粒的种子被植进土里,做着抛秧前最后的准备工作,脸上带着安详与宁静,问一句就答一句,不问,便低头自干手里的活计。

  在镇上一圈走完,雨已经连点成丝,敲着虽不痛,总是让人烦的,平常这种时候,旅游景点的商家就会主动站出来,热情的留客住店,但上里的人却不,他们立在自己的屋檐下,笑眯眯的摆起了龙门阵,看娃儿们划了竹筏在雨里疯耍,任由我们在雨里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到底是看出我们无意久留,还是上里人家的天澹泊,就不得而知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