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科幻 > 大宋之风流才子 > 第二章 蒸酒

第二章 蒸酒

目录

  和州位于沿江地区,跨过江便是江州(今芜湖),往东是江宁(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富裕地方。直到南宋,因为经常受到金人的践踏,这等繁华才衰落下去。

  和州在大宋时不算一个大州,州城面积也不大,可地处交通要道,还是很繁荣的。石坚一路走来,看到街道两边酒肆旗幡飘展,馆阁笙歌不断,街上人流如云拥挤,倒也十分地热闹。他试图从原来石坚的记忆里找出对和州城的一些印象,竟然发觉他投奔了李家后,只顾得闷头读死书,到街上闲逛没有三次,更谈不上什么印象,比前世自己书呆子形象还要胜了七分。

  他此时只好凭着自己的眼力寻找一丝商机,可他立即发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一肚子主意,却无法得以实施,一是他手头没有本钱,二是石家人丁单薄,没有人帮忙。他犯起愁来。由于原来的石坚很少出门,没几个人认识他,路人看到这个小孩子皱着眉头在街上东张西望,还以为是谁家小孩犯了错,被大人责骂了,躲在大街上不敢回去,也没有人在意。

  这时,石坚就发现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将这条长街走了一半,看到有三家酒肆挂着太白‮店酒‬、太白酒肆、太白酒家的旗号,看来现在李白的形象已经深入寻常老百姓的心中。他想到了李白的诗,李白的嗜酒如命,突然灵机一动。现在北宋恐怕还没有出现蒸馏酒,否则《水浒传》中武松不可能喝十八碗酒,还打死一只老虎。要是⾼度酒,十八碗灌下去,不要说打虎,连走路也走不动了。何况李时珍也说过蒸馏酒出自元代。

  其实石坚这里犯一个错误,蒸馏酒在唐朝就有了。公元640年唐太宗时,我国‮疆新‬地区便会制作蒸馏酒了;故“唐破⾼昌始得其法”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云:“荔枝新熟鸡冠⾊,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更入长安”之名句。李肇的《国史补》也记载有剑南之烧舂”等等。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陈蔵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此外,近几年来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果没有烧酒,肯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就出现了蒸馏酒,而先出于西南或西北。之所以没有完全普及开来,估计人们不懂原理,蒸馏的器具不够密实,在蒸馏的过程中许多酒气也随着水蒸汽散发到空中,浪费大,效果也不好,另一个原因⾼度酒浪费粮食,而温饱问题一直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头等大事,直到明末随着技术完善,‮国中‬⾼度白酒才大量流行起来。

  石坚是犯了错误,可这个小州城里,现在的确没有蒸馏出现,却让他误打误撞,蒙对了一个发财的思路。后来随着小圣人酒名闻天下,他已经看了不少古书,竟比‮国中‬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提早了一千多年考证出⾼度白酒起源于唐朝(见《曲蘖酿酒的起源与发展》),也验证他从古书中找出这个方法的说法。

  石坚找到了发财的办法,兴冲冲地跑回家,向老妪要钱。老妪知道她的孙儿有时为了卖书和笔墨纸砚,有时候也向她讨一些钱儿,不以为意。只是这次石坚叫她把⾝上所有钱都拿出来,她还是问道:“乖孙儿,你要这么钱做啥?”

  石坚只好学着小孩子撒娇的模样,拽着她的衣袖说:“奶奶,放心,我不会胡乱花的。”

  老妪还以为他要买一本很贵的书,这时活字印刷还没有发明出来,书本还是很贵的,有些大部头书的确在用很多钱才能买到。老妪也没有再说什么,从床底翻出半贯钱来,小心翼翼地交到他手上。

  看着她谨慎的样子,这恐怕是她攒了好久才存下的。

  这一刻,石坚终于被感动,他泪花在眼眶里打着转,然后在老妪脸上亲了一下,说:“奶奶,坚儿以后要好好孝顺您。”说着他离开了屋子,还用手在眼里抹了一下泪花。

  老妪开心地用手摸着石坚刚才‮吻亲‬过的地方,‮头摇‬说道:“这孩子,一场大病倒懂事了。”

  石坚提着钱找到了木匠,他画了图纸,叫木匠打一个密封性严实的简易蒸馏器。最好的蒸馏器材是玻璃,其次才是金属,但玻璃易碎,现代各大酒厂还是用金属制造蒸馏器。现在石坚手上有多少钱,他那里敢叫铁匠打制蒸馏器具。更不用玻璃窗器具,就是若大的和州城也找不到一家生产琉璃的厂房。

  木匠看到这副图纸,先是皱起眉头,他不知道这种形壮古怪的东西是⼲什么用的。当石坚递过来打造的铜钱时,他可不管是什么用途了。

  打造这个蒸馏器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不过石坚也不着急,他还一再叮嘱慢点没关系,打造时一定要细心,特别不能走气,同时为了不影响酒味,还叮嘱用松木打制,然后才回到家中。

  第二天早上,老妪很早就起床,到李府⼲活去了。石坚也爬起来,他没有和往常那样读书,而是在院中做了一套广播体操,又打了一套太极拳。这时候太极拳还没有出现,更不要说广播体操。石家和李府下人住在一起,石坚在做这些动作时,引来不少李府下人的观看。

  石坚也不在意,现在⾝体太差了,要使这具⾝体強壮起来才是最要紧的。做完了运动,他才再次来到那个木匠家中,此时木匠已经连夜将蒸馏做好。石坚将这个蒸馏器拿起翻看,看到效果比原先自己想像的还要好,他想到单论手工技艺,宋朝时恐怕已至顶峰了。

  这个木匠是按照石坚留下的图纸将这个器具打造出来,可他不明白这个东西的用途,于是一个劲地追问。石坚自不能告诉他,笑而不答,让那个木匠心里直挠庠庠。

  石坚离开了木匠家,又到酒肆里用剩下的钱买了十斤的粮食酒。这时候的酒大多近石坚前世的米酒和⻩酒,酒精很淡,还带着一点甜味,有点儿象香槟酒和饮料。为了取得效果,石坚买得可是这家酒肆最好的浪食酒。石坚背着这些东西从角门进了家中,将酒倒入自家的铁锅里,将蒸具盖在上面。

  一会儿,酒烧滚起来,和水份化作蒸汽从蒸具的竹管里冒出。这截竹管不长,冷却效果也不好,石坚还打来井水,不断地往上面浇。终于第一蒸结束,十斤佳酿变成了三斤白酒。由于蒸馏的作用,原先酒水里的杂质排除了,现在酒和前世那种透明的白酒相差无几。可石坚尝了一口,依然很淡。

  于是他又开始了第二蒸,这次由于酒份量少了很多,速度也快了起来。当这三斤酒变成了一斤多时,石坚再次尝一口,这次终于有了一点酒味,酒精度大概有三十度了。已经相当于前世的低度酒。他还没有罢休,开始了第三蒸,这次十斤酒水剩下不到一斤。石坚尝了一口,他估计这时酒已达到了四十度,才停下工作。

  各位看官,你们也许说十斤酒水蒸酿后只剩了一斤,这个成本也太⾼了。但是不要忘了,石坚因为成本的关系,已经是最土的蒸馏办法,大多数酒汽随着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如果我写出他用这种器具蒸出三斤⾼度酒,就一点科学根据都没有了。况且他只是取得一个样本,并不是要卖这种酒。

  就在他很小心地将这一斤白酒倒入瓷瓶里,老妪回来了。她做完了工作,还要为石坚做饭。她一进门,就闻到了満屋的酒香。老妪以为石坚前天受了李慧⺟亲的气,偷偷买来酒喝解闷。她走过来,搂着石坚说道:“我的乖孙孙,你怎能想不开,偷偷喝酒?”

  石坚从老妪怀里挣开,说道:“奶奶,我不是喝酒,我是卖酒。”

  老妪以为石坚喝酒,不生气,可听说他卖酒,生气了。宋朝时商人地位比唐朝时要好些,可在一般人眼里还是很低下的,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老妪说道:“我平常叫你好好读书,你怎能想起做买卖!咱家是缺钱,可你也不能做这个没有出息的行当。”

  石坚和老妪生活了好几天,还没有看到老妪脸⾊如此难看。他转念一想,明白其中关节。于是劝说道:“奶奶,天下读书人有多少,有几个人考中的秀才?何况举人,进士。像父亲大人那样已经是出类拨萃的。现在我们寄人篱下,我那有心思读书?”

  石坚说的也是实话,如果不是他附了这具⾝体,凭原来的石坚,即使苦读十年、二十年的书,也不会有出息的。他又说道:“我这才想起一个方法,赚一点钱,离开李家。奶奶,您放心,我还和以前一样好好读书,争取长大了一定和父亲那样有出息,不会去和别人学做生意的。”

  老妪平时极疼这唯一的宝贝孙孙,这时听到他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也就不生气,可她看着石坚手中的资瓶,怀疑道:“孙儿,可你就这一瓶酒,就是⻩金酒,又能值几个钱?”

  石坚把酒倒了一点在碗中,递到老妪手上,说:“奶奶,你先尝尝。”

  老妪先是看着这酒发着呆,这那里是酒,分明是水吗。可鼻子里传来阵阵浓郁的酒香,让她失去怀疑。她一仰脖,将这不到半两的酒一口喝下,也难怪她喝得这么猛,按照宋朝现在普遍流行的酒水,这半两酒一个小孩子也能一口气喝⼲。

  然后老妪开始弯腰,咳嗽。这半两酒把她呛得够呛。

  石坚才记起没有和老妪提醒,他连忙帮老妪捶着背。

  老妪好半晌,才说:“乖孙儿,这是什么酒,一进嗓子,‮辣火‬辣的象火在烧,进了肚子,象刀子在刮。”

  石坚说:“奶奶真聪明,这就叫烧刀子酒,是我从古书上寻来的法子做的。”

  老妪说道:“这个酒这样烈,有人喝吗?”

  “奶奶,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肯定有人喝的。”

  “乖孙儿,你想开一间酒坊?可奶奶没有本钱。”

  “奶奶,我不是想开酒坊,而是卖酒方。”

  “卖酒方?它能卖多少钱?”

  “我也不知道,总之它会值很多钱,至少能够让我们糊口好长一段时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