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靖难之师12
负责前方指挥的张⽟向大家介绍着这次明军的兵力及行军情况:“朱允文听了⻩子澄引见,拜李景隆为帅,于德州合兵五十万,现已进住河间,不⽇即将兵临城下。”
众将皆是面有忧⾊。前有李景隆五十万兵马,后面明军进永平,腹背受敌,以己方区区数万之众,这仗怎么个打法?
燕王朱棣将众将神情全都看在眼里,听张⽟讲罢,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似乎宽心大放的样子,道:“诸公多通兵史,可听闻过纸上谈兵的故事么?李九江(李景隆小名九江)膏粱小子,寡谋而骄傲,沉酒⾊未常习兵,非我灭他威风,此子赵括第二也!朱允文把五十万大军给此人,自然是送来让我等坑杀的。”
李景隆从前带兵多于南方,北平诸将很少有人与他打过道,自然不知他的底细。朱能便道:“王爷,纵然李景隆此人草包,可他拥兵五十万,手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大将,我们万万轻敌不得。”
朱棣自然明⽩,单凭自己几句话是无法打消部下的顾虑,便说:“诸公对李九江不很悉,本王却与他结很久了,而且对他平⽇带兵彼为关注,所以才有刚才的一番话,并不是故意诋毁于他。李九江领兵不治,智信不⾜,气盛刚愎,仁勇俱无这些缺点我们暂时放在一边,不去考虑,就说他带着的五十万大军。明军多年以来派系林立,內部很是复杂,想必诸公心中都是有数,这五十万大军是齐泰东拼西凑起来的,里面还有刚刚战败的耿炳文手下,真正属于李九江的嫡系并没有多少人,这都是由于李九江基不深,并无十分突出的战功决定的。这样一只队伍要求统帅它的将领要有很⾼威信与指挥才能,而这两样正是李九江所没有的。这几⽇前面探子带回的消息讲,李九江的队伍军中喧哗,金鼓无节,扰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正说明了刚才我讲过的一切。可以说,这只队伍并不好带,由李九江带了也并不可怕。”
众将都是行伍出⾝,对朱棣所讲自然心中有数,便纷纷点头。
朱棣又道:“李九江无功而位重,自然部下不服,但是以他的秉只怕还不自觉,反而要趾⾼气扬起来了。现在朱允文给他的权力有多大,助长他的贪心便会有多⾼,如果他急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只怕便不能将眼前的危险看得清楚,犯下急于求功⽑病的可能会很大。”
望着手下诸将面露喜⾊,朱棣也是信心十⾜,他起⾝来在窗前,望着窗外道:“当⽇就在这间屋里,飞龙弟于我促膝长谈,共议起兵大计,就曾建议我腊月动手。如今北平早寒,南兵⾐单而怕冷,再加之兵无余粮,马无宿草,如果一战不胜,再战则衰,焉能久长?”
虽然起兵以后孟飞龙并不在大家⾝边,但是众将每时每刻无不感受着他的存在,而燕王更是时时将他挂在嘴边,大家自然明⽩这人在王爷心中的份量。
众将虽然放心不少,可是燕王并没有提到怎样去应对面前的形势,张⽟便问道:“王爷,李景隆不⾜多虑再好不过,您的意思是我们要集中力量将其击败,然后再去考虑⾝后的永平之敌?”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朱棣做出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道:“如果我本人在北平据守,李九江肯定不敢贸然来攻,这样反对我们不利。若是我现在带兵援救永平,李景隆知道我不在城里,必然纠集大军攻城,而围攻永宁的吴⾼畏我锋芒,不敢力战,到时候永平解围,我再回师反击,坚城在前,大军于后,何惧李九江乌合之众!”
燕军将领虽然心中都认可燕王的话,但仍然认为分兵而战,北平城兵力太少,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可收拾,纷纷劝朱棣三思。这时候外面来报,孟少侠由雪域归来。朱棣大喜过望,带了众将将孟飞龙进大帐。
朱棣与众将自然对孟飞龙这次出行十分关注,纷纷询问,等到孟飞龙将经过对他们详细讲述一遍,大家如同听到一番传奇一样,自然对孟飞龙一家又多了几分钦佩。特别是听到雪域剑派已经由门下弟子组成大军,不⽇将赶赴北平,众人更是心情愤,这只人马数量虽然有限,实力却強,更重要的让大家看到了民心所向,自然信心大增。
朱棣故意示意姚广孝将目前內外形势讲述一番,自己笑着向孟飞龙问道:“不瞒二弟,我们正对如何对付腹背之敌争执不下,你回来的正好,给大家讲讲你的意见吧。”
帐中马上鸦鹊无声了,大家都想听听这位江湖传奇人物会有什么⾼见。
孟飞龙神情大方,很自然地一笑,道:“大敌当前,飞龙不敢蔵拙,自然是言无不尽。不瞒诸位,这次飞龙急忙赶回,正是有想法要与大家协商。”望着众惊愕的神情,孟飞龙讲出自己的想法,道:“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飞龙以为大哥万万不能屯兵北平死守孤城,一定要分兵而治,以解永平之围为上计。”
孟飞龙话声刚落,帐中众将一片哗然,他们没有想到,二个多月未曾谋面的兄弟二人,居然对目前出兵之计会是如此的一致。
张⽟忍不住自己的好奇,问道:“飞龙能不能讲讲你的理由?”
孟飞龙既然已经提出他的想法,一定是深思虑过的,他很平静地道:“以我们目前数万之众,如果集中于北平城內,也仅仅是保城池于长久,并无力量于明军城外决战。若是李景隆久攻不下,转而以三十万明军围城,再分出二十万力量清除北平外围我们的力量,我们⻳缩于城中,必将爱莫能助,那时候即便北平不破,形势也将难以维持。”
众将听了孟飞龙的话,都是背上一阵冷汗淋漓。如果李景隆真的用了分兵之计,北平危矣。
孟飞龙又道:“如果我们分兵一部于北平城外,城防的力量是减弱了,可是城外的力量也将牵制明军,让他们分心內外,不能全⾝心于攻城,反而会减清城防的庒力。”
众将一起点头。朱能望了孟飞龙道:“孟少侠,你刚才讲‘以解永平之围为上计’,将分于城外的大军去解永平之围,又怎能牵制了进攻北平的明军呢?”
孟飞龙与朱棣一起笑了。孟飞龙道:“朱将军,现在李景隆不是还没到北平城下么?”
朱能有些明⽩了,道:“少侠的意思是我们先行出兵,赶在李景隆进攻北平之前解了永平之围?”
孟飞龙道:“这样最好,只怕李景隆不会让我们称心如意的,但是我们先行一步却很重要。如果解下永平之围而北平不破,那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大家看到孟飞龙与燕王二人的话如出一辙,便更加相信分兵解永平之围的正确,现在大家都已经是顾虑全无,信心百倍了。
孟飞龙将目光投在桌上的地图上,很是担心地道:“由于分兵城外的力量要顾及到城防,我们很难专心将围攻永平之敌全歼,到时候即便是里面夹击,我们几万人啃五十万这块骨头仍然很难。我担心…”孟飞龙将手指到了辽北大宁的方向。
姚广孝皱起眉头,道:“飞龙担心大宁的权王么?”
孟飞龙轻轻点头,道:“我曾劝过大哥在冬季里起兵,利用朱允文反应不及的机会,清除北平周边之后,迅速攻下大宁,平定后防,形成南北相持之势。可是现在的形势让我们不及于此了,只好别想办法。”
众人心里明⽩,如果孟飞龙的计划能够成功,北平现在的形势就要好许多,至少不会出现现在被南北夹击的情形。
朱棣望着孟飞龙,道:“二弟,你是不是已经有了攻下大宁的计划?”
南京皇宮,⻩子澄与齐泰急匆匆上了金殿,对朱允文行过群臣大礼之后,齐泰奏道:“万岁,曹国公李景隆由前方送回的军情称,大军到了北方,许多战马都马失前蹄,混⾝颤抖,不能前行。”
望着朱允文吃惊的样子,⻩子澄小心地道:“不知什么人传言,说燕王是真龙天子,圣上征讨有违天意,应而凡马不敢前行。”
朱允文气得将龙案一拍,怒道:“一派胡言!”
⻩子澄忙道:“臣等也认为,这是有人利用战马之事故意造谣生事。”
朱允文很不⾼兴地向齐泰道:“好好的战马,怎么会突然马失前蹄?齐爱卿查出原因没有?”
齐泰无奈地道:“臣已经查过,这些战马都是当年孟飞龙由北边贩运回来的,一定是当时他暗地里做了手脚。”
朱允文将正要放到边的茶碗狠狠地摔在地上,怒道:“又是这个畜生,当年就不应该让他活在世上。”
⻩子澄与齐泰双双低头,心中都是一声无声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