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言情 > 高衙内新传 > 第二章(上)

第二章(上)

目录

  过了几⽇,梁士杰的这几句话就形诸文字,来到了⾼強面前,这当然不是说⾼強神通广大到了这种地步,蔡京书房里的密议也可以一字不拉地打探清楚,实际只是梁士杰将自己的思量写信告诉了⾼強而已。

  “这位梁中书,怎么生怕我不识趣似的?本衙內接了这么大的工程,当然懂得要拿点出来分包给别人,有道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只要在我控制范围內,越多人发财越好,得道多助么!”⾼強将信看罢,不由笑了出来,想想自己忽然之间成了‮家国‬级工程的承包商和‮府政‬物资采购的供应商,这差事在现代也多半会落到太子之流的手中,看来国人有许多东西,千百年下来就没怎么改变过。

  至于差事接了该怎么弄,⾼強在现代也见识过一些,这明堂在宋朝人看来是工程浩大,营造艰辛,在他眼巾也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只需采用一些简单的工程管理办法,再把好质量关,问题也就不大。这件事他已经打好了主意,命令石秀坐镇东京,具体筹办此事,以他手下的大批劳动力和市井黑道人员,⼲个包工头绰绰有余。

  说道‮府政‬采购,这才是此次⾼強出手的真正目标所在。历史上朱缅的应奉局之所以闹的那么凶,后人都说是花石纲所致。不错,这事开头确实是因为花石纲!可自从徽宗赵佶决定建造明堂开始,汴梁宮巾的大型建设就一桩接着一桩,登峰造极之作。就是万寿山延福宮了。这些宮室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壮丽。所需的种种材料摆设装饰等物资,哪一样不是各地供奉地?而朱缅的应奉局统揽东南六路地应奉事务,这里乃是大宋朝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各种手工业也是蓬发展,朱缅仗着应奉局的招牌,从民间攫取了大量物资,并且強征民力进行宮中用品地生产,其间少不得巧取豪夺。种种所为,使东南民生凋敝,最终起了大规模的方腊起义。

  同样一个应奉局,在⾼強等人手里就完全不同。此次揽下了明堂及宮中所需物资的。燕青⼲了一件和朱缅一样的事:在江浙招集当地的工匠,摊派生产任务。有一点不同地是,各工匠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按照比市价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应奉局。除了完不成定额要罚钱之外,并无其他约束,倘若有的多了,还可以向应奉局情商嚣卖。

  这实际上是把现代地所谓订单制度搬到了古代,对于当时那种分散的手工业生产现状来说,这是最适宜的办法了。众工匠听说此事,虽然卖出价较市价少了点,胜在不需担心销路。作为分散的手工匠人,这却是最大地好处。于是应奉局只是稍稍在各地作了点宣传,应募的工匠就差点挤破了门槛,首批订单被一抢而空。

  明堂虽大,一开始却以土木建筑为主,用不到多少江浙的绢织竹藤漆器等手工产品,没抢到订单的工匠大有人夺,少不得露此怨言。到这时,⾼強计划巾真正核心的部分才显露出来:向这些工匠提出新的订单,使他们来认领,而由此所生产出采的物资,则是由大道钱庄进行收购,而后或者通过船队销往海外,或者直接就地转卖给各国前来大宋贸易的商人。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宋地各种特产要到达这些商人手中,起码要转过七八道手,其间既有大小各级商人,更有各地官吏,价格自然也是一级一级⽔涨船⾼。而⾼強利用应奉局的便利,如此一来就将中间环节减到最低,一方面是将实惠还给了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则将这许多环节地中间利润大把大把地捞到自己怀里,赚头大的自己都不好意思!

  须知,这事看着利润丰厚,实际上是把一大堆既得利益阶层的财源给剥夺了,若非仗着造作明堂的名义拉大旗扯虎⽪,就算他⾼強背后靠山铁硬,也不是那么容易⼲成事的,这些地头蛇大把的办法可以对付你,叫你拿了圣旨都寸步难行。

  ⾼強放下梁士杰的书信,又拿起一封杭州燕秀写来的信,信巾说道⾼強的计划已经顺利的开展,如此一来,船队将再也不必为收购不到⾜够的商品而忧心,一部分利润还可以拿出来贴补明堂工程,以免⾼強从府库领取的那点经费不敷使用。

  看到此处,⾼強不由得笑了起来,恰好许贯忠走进书房,适时凑趣道:“衙內何故发笑?”

  ⾼強将燕清的信给他看了,一面道:“小乙倒是好心,怕我领的那点钱不够用,说要贴补我呢!你看着,我还不用他的一分钱,就要把这明堂盖起来!”

  许贯忠看罢了信,他跟随在⾼強⾝边,对于他的种种奇思妙想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那是什么大话,却道:“衙內这两年青云直上,其实一多半还是靠了理财有方,生财有道。若是此次明堂造的既快且省,益发显得衙內的手段。当今朝廷要务,除了理财还是理财,衙內就凭这一点,数年之中便可稳坐政事堂了。”

  这两句话,才合了⾼強的心意。他若要进⼊中枢,光仗着靠山硬,圣眷⾜是不行的,就算一时上去了,拿不出真东西来,也站不稳脚跟。

  因此他放手大搞各种“与民争利”的事业,结果几年之间效果显露出来,件件都是针对了朝廷的急务,西北的军需,钱引的发行,再加上明堂的建造,这几桩事情办下来,即便是对⾼強看法最苛刻的人,也得承认他理财有方。而“理财”这一点,已经被几十年来的政坛起落所证明,乃是成也理财,败也理财,⾼強只消抓着这一点上位,不消几年羽翼丰満,那时只怕连蔡京也奈何他不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