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打算法
“大夫有何良策?”丁黼听我说还有生路,眼中不由闪过了一丝异⾊,略带惊喜地望着我说道。
“良策是没有。”我浅浅一笑道:“不过成都却有一个法宝,只要我等将此法宝用得好了,要挡住蒙古大军却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法宝?”丁黼疑惑地望着我说道:“大夫说的可是成都的城池?”
“非也!”我摇了头摇道:“成都的城池虽然重要,但我所说的法宝却是指民人群众的力量。”
“民人群众?”丁黼首次听到这个词只觉得十分新鲜,一时却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他低头沉呤片刻便很快明白过来,随后他恍然大悟地我说道:“大夫所说的是成都一百四十余万的百姓。”
“不错。”我点了点头说道:“只要我们能对这一百四十余万的百姓善加利用,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再加上成都坚城,等闲四、五万的蒙军却又何惧之有?”
“话虽如此,不过大夫以为该如何利用呢?”丁黼说道。
“成都的情况如何?”我不答反问道:“成都城中的粮草可足?军器可有余?”
“大夫放心。”丁黼回道:“此时成都百姓刚收割完不久,无论百姓还是官府的粮仓全都充裕,即使成都被团团围住,也可支撑半年有余。至于军器方面,成都本就是前方各防线的后勤补给处,仓库中的军器足可装备一支五万余人的队部。”
呼…闻言我不由松了一口气,心中暗道一声老天待我不薄,终于让郑言打一场有粮草的战了。
“不过大夫若是想以这些军器装备兵民,只怕…”丁黼此时也已猜到了我的意图,但看他那副欲言有止的样子,显然是心中有所顾忌。
“只怕什么?”见此我不由奇道。
“大夫可有家眷?”丁黼不答反问道。
“郑言独自一人,并无家眷。”回答丁黼时,燕儿的⾝影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但我很快又将其抛在了脑后。自从我知道燕儿的出现只是一个骗局后,她在我的心里已是越来越淡了。
“那么大夫所领的骁骑军军士可有家眷?”丁黼紧接着又问了一句。
“他们大多也无家眷。”闻言我不由奇道:“丁知府为何有此一问?这与当前一战又有何关系?”
“那就好,那就好。”丁黼闻言舒展开眉头,惨然笑道:“如此下官就放心了。大夫有所不知,骁骑军这些常驻京师的队部没有多少规矩,可像我们这些长年在外作战的队部可就不同了。朝廷为了防止我们这些在外的将领建立人私 队部,对军器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打算法’。朝廷年年都会派人来查看军器的使用情况,若是库中军器不及打算,轻则⾰职查办,重则人头落地。而擅自以军器武装兵民,实已构成了谋叛,这可是抄家灭族之罪啊。”
“啊,还有这规矩。”听到这里,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同时心中不由大呼几声荒涎,朝廷怎能如此对待在边防场战上拼死抗敌的勇士,这赵姓王朝为了防止‘⻩袍加⾝’的故事重演,竟然已到了如此不近人情的地步。但随后我又很快想起,史上的王坚还有一大批在钓鱼城大败蒙军的勇士,不正是被贾似道以‘打算法’或处死、或下狱的吗?
我心中十分清楚,有了这个‘打算法’,就算此战我们能够侥幸挡住蒙军的进攻,但是战后丁黼以及他属下的家眷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牵连,想到这里我不由带着询问的语气对丁黼说道:“那么丁知府的家眷…”
“哈…”丁黼一声长笑道:“大夫多虑了,与其死在鞑子的屠刀之下,不如多杀几个垫背。至于下官的家眷,下官想得很清楚,与成都的一百四十余万的百姓相比,下官的家眷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按照大夫的意思办吧!事不宜迟,下官这就去召集全城的百姓一同抗蒙。大夫放心,成都的百姓个个都是血性男儿,只要丁某一道告示,必是应者云集。”
“也好。”我叹了一口气,说道:“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不过还请丁知府放心,此战若是胜了,郑言当力保丁知府一家无事。”
“多谢大夫。”丁黼对着我深深一鞠,道:“下官告退。”
看着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丁黼,一种无力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又一次在心中问着自己,这些在边防流血流汗的勇士,他们在保卫着什么?保卫着朝廷对他们的戒心吗?还是保卫着朝廷对他们的岐视?
————
成都有三城,由外及內分别是太城、少城和皇城。太城(外城)是依地形定向,建成的一个不规则的特殊形状。而皇城(內城)和少城则是受了“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与其它的皇城一样选择了南北定向。这种內城与外城在定向、风格上的迥然不同,使得成都城从⾼处望去,却好似两个不同的城池強套在一起,这也使成都城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重城。
正因为成都城的外城,是依山河地形定向建成的,所以才有了城如天险之说。实际上,成都的护城河便是由两条江改造而成的。这两条江便是外江(今府河)与內江(今內河),后人在扩建城都城时,⼲脆便将二江凿通,迁外江到城北经城东与內江合流,构成了二江抱城的形势。而这两条江又都有二十余米宽,这就使得成都城拥有了大宋境內最宽的护城河。但是有了如此宽的护城河,人们却无法造出与之匹配的吊桥。不得以之下,才在每座城门前建起了半座石桥,吊桥放下便搭在那半座石桥之上供人通行,这种独特的设计也成了成都城的另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