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言情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九百十九章 辗压

九百十九章 辗压

目录

  时光到了三月下旬,郑朗又去了一趟郊外。

  今年是杂粮种植的第二年,面积远胜于去年,但还是作为种子的,顺便摸索最佳的种植方法。到了明年才能推广,朝中各大佬在郑朗带动下,时常过来查看,其实这就是一种态度。

  史上棉花在宋朝就延伸到了福建地区,因为没有人注意,或者向北方移载,棉花一直没有在宋朝推广,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早在唐朝,驻扎在西域的唐兵就种植草棉子,也就是棉花,却没有人想到将它带到陇右地区,因此兰州等地区,也未有人种植棉花。到了明朝时,朱元璋亲自下诏全鼓励种植棉花。棉花才在全国推广,这让多少百姓穿上了衣服,不再畏惧寒冷的冬天,明军都可以正式在辽东驻扎,更不要说它造就了东南发达的经济。

  但雄才大略的人物终是少的,后来明朝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各种杂粮在明朝陆续出现,但因为没有人鼓励推广研发,一直没有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不是杂粮能让人吃腻,不要说远古,就说现在的宋朝,主食一米二豆为贵,如果天天吃菱角米那是最好不过,但是不可能的,一有时季,二它太贵。麦食也不差,尽管麦面里有许多麦麸,但对于广大的北方百姓来说,平时还不得不以粟与高梁为主食,甚至一些水乡地区的百姓以茭瓜为主食,茭瓜当蔬菜炒炒还是不错的,可当成主食能成么?还不止,就是经济远胜于以前,现在还有一些贫穷百姓到了春天来临时,不得不挖野菜充饥。至于女真那边更差,一半时间半饥不,打猎。种植,捕渔,游牧,为了生存,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悲情的故事。

  因此有了种籽还不行,朝廷得重视,只要重视了,才能迅速推广。

  带回来的作物很多,有花卉,有水果。有蔬菜,还有就是现在最重视的杂粮,实际包括一些芋类,还有花生,以及南瓜等等,同样可以当成杂粮充饥。

  这些杂粮会给现在带来许多变化。

  会产生多少变化,看着葱郁的各种杂粮在生长,郑朗颇为期待。

  看完了,叮嘱了几句。郑朗返回京城。

  刚回到家中,门房通禀,说是河湟来人求见。

  在章楶强迫下,一些不配合的蕃候不得不出兵相助。章楶立即将他们编入军队,并且立即投放到前线。是最前线,西夏不可能坐视宋朝得到河西走廊,派出军队反扑。

  这些部族的士兵本来就是强迫来的。士气不旺,又没有经过训练,军纪散漫。两军战后,西夏奇迹般地发现,与宋军战,以前胜少败多,现在胜多败少。

  这让梁氏看到了亮光。

  但正是章楶所希望看到的,反正背后是高大的城墙,西夏不善于攻城,得让梁氏产生错觉,无论西夏是胜少败多,或是胜多败少,但每一场战役下来,都会出现牺牲,都会浪费钱帛,都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两军消耗,西夏人有伤亡,宋朝这边也有伤亡,可伤亡的是这些不听话的蕃候手下子弟。借西夏人的手削弱他们的力量,何乐而不为。

  摆明了,就是削弱。真正到战争来临的时候,因为这种矛盾与略略的仇恨,章楶是不敢用他们的,别的不说,高仙芝兵败于大食之鉴他还是知道的,若没有葛逻禄人的背叛,高仙芝怎能输得那么惨。

  因此,现在宋朝让会州与凉州、兰州中间成为一个巨大无比的绞机,不仅要绞去西夏战士,西夏财富,还要绞去这些不听话的蕃候部下。

  看到这种局面,各个蕃候坐如针毡,又不敢反抗,正好暖花开,河湟又大修道路,道路远比以前发达,于是相约,迅速来到京城。做贼心虚,不敢立即谨见赵顼,也害怕见不到。

  于是先找到郑朗。

  郑朗见了。

  来了二十几个使者,有一半人参加过蕃候大会,其中包括董族、溪族、葩俄族与拶族、心牟族这些强大的种族,当然,若不强大,也不敢产生不好的心思,没有资格与宋朝阳奉违。

  不过各有各的原因,溪族坐视乃是宋朝未完全将溪歌城交给溪巴温,而是将它作为了积石军的军城。葩俄族让王韶杀惨了,不反叛就是好事了,更休想指望他们忠于宋朝。拶族同样,让郭成杀得落花水。至于董族和心牟族是跟着董毡走的,也没有意外。而且郑朗很怀疑一件事,史上鬼章多次进入洮州,将洮州闹得天翻地覆,董毡明面没有过问,可果庄部族地是在廓州南方与积石军北方,想要进入洮州,必须将溪族人赶走,但前面还有,要么沿着大积石山,顺着木波族进入洮州,要么从董族进入洮州。郑朗估计鬼章作洮州,多半是董族放开通道,暗中支援。

  但未必是湟州所有蕃候全部违,例如亚然族温氏两兄弟,吹折、密藏、邈龙等大族蕃候,帐下皆有上万或者数万战士,这一次皆主动配合了宋朝征兵。

  总之,对宋朝阳奉违有三个原因,一是王韶杀得狠,产生了一些怨怼,二是忠于董毡各大族,看到董毡去年一直未动,于是学习。三是对宋朝有些处置感到不,例如溪族。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部族皆很大,有了那么一点本钱与宋朝顽抗。

  郑朗让他们坐下来。

  这些人开始诉苦。

  郑朗问道:“当初盟誓是怎么说的?”

  为了治理河湟,甚至未来治理河西走廊、西夏,执行的非是宋朝政策,而是蕃候制度,比如以人丁征税,这个丁税别当真,还不及诸监给蕃候分红的三分之一,但征了税,也就意味着朝廷才能真正对这里治理。象赤岭西侧,哭着喊着求宋朝去征这个丁税,宋朝也不会去征。而丁数多寡。意味着各州军议事时排名的前后,有多少发言权,并且诸监股契就是按照丁数多少授予的。这是享受,但也要付出。丁数的多少,就要承担多少兵役。

  其实所谓的兵役,也就是这次伐夏之战。

  难道以后收复幽云十六州还能将吐蕃兵士一口带到河北去,那是不可能的,吐蕃人凶悍是在高原上,到了平原更息菜。

  但现在呢。只享受权利,不付出义务可能吗?

  盟会上未说伐夏。但说了征兵一事。

  这是血盟,郑朗本人也割破了手指,放血入酒,与诸族发誓饮下血酒。

  宋朝执行了,事实做得很不错,就连对吐蕃的基础建役所用钱帛,也超出了他在盟会上所说的数字。这些年河湟也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在这二十几个蕃候却没有按照盟会所说的那样去做。

  凡事占个理儿。

  郑朗仅一句,一起语,只能认错。

  郑朗又说道:“实际原先我授命章质夫。若你们继续不听命令,第三步就是减少或取消息你们作监股契,将这些股契当成奖励,分配给其他蕃候。若再不听。第四步就是剿灭!相信会有许多蕃候愿意配合朝廷,看到你们的灭亡,得到你们的百姓,得到你们的作监契股。”

  但郑朗还是给了他们一次机会。去西府讨了手令,让他们前去凉州,通知章楶中止。

  然而这时也不需要再消耗了。并且这时各族部下所剩不足两成之数。

  这些人离开京城,带着手令匆匆返回西北。

  朝廷正式下令,将河北河东各组军的兵士调到京城,未说伐夏,而说是让他们来京城,演武阅兵。

  共十一万人,成员有些杂,多是乡兵,还有少数保丁、壮丁与一些弓箭社的民兵。

  这部分军队非是主力军队,前期还是当成民夫用的,押运粮草物资,也借着这个名义,进入西北,以免过早惊醒契丹。还有兵,人数并不多,只有二十五万人,多已经在陕西河湟,这次调派的兵并不多,一是惑西夏与契丹,二是本身兵数量就在下降。

  熙宁改制,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在军事上改制的有许多方面,一个变化,就是陆续减裁兵,增加了乡兵。改制后,军数量一直维持在六十万上下,始至今天,包括已经牺牲的兵,数量只有五十八万人。兵裁减得还不算厉害,最厉害的就是厢兵,厢兵的任务宋朝明确规订就是以供百役。例如壮城军修筑城池、作院军用于制造武器、桥道军修路铺桥、船坊军用于造船、河清军治河、装发军用于运输、惩罚偷懒的兵以入厢、看押牢城,等等。

  起初设置它也非是为了战争,一有灾害,将灾民编入军中养起来做劳役,抚恤灾民,用意是好的,可养兵的钱还是出自百姓,因此它成了宋朝沉重开支之一。

  在郑朗陆续带动下,灾害时用工带赈,厢兵安抚灾民的目标已经失去了,至于各地建役,大型建设也于灾害之年,用灾民做了,或者朝廷直接拨款做了,劳役的意义也进一步削弱。因此改制后,郑朗削成二十七万人,后来又出现了保安监,许多坊场河渡拍卖出去,增加了乡兵保丁联防捕盗,进一步削弱了厢兵的作用。若不是有一些作用,厢兵这一编制可以直接取消。

  陆续裁减下,此时厢兵只剩下十七万人。

  厢兵只剩下七十几万,若没有乡兵与保丁,就是赵顼也不会太放心,因此增加了乡兵数量,乡兵从改制后十九万人增加二十五万人。这是一次有着积极意义的改制,首先费用,养一个兵费用等于是养两个乡兵,节约了大量军费。其次兵士本身,养兵费用高,可京城物价高昂,兵家属未必会衣食无忧,但作为乡兵,一家人非是生活在物价高昂的京城,再加上各驻地又有一些营田,让他们增加收入,朝廷用费减少,但作为兵士本身,一家人少了后顾之忧,又减少了兵轮戍所带来的全家分离之苦。三是间接的费用,各地都有营田,但兵会种田吗?因此这些营田多是租给当地百姓种的,造成了种种矛盾。乡兵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前方出了粮食,后方就减少了粮食供给,也等于是替朝廷节约了大笔费用。四是乡兵生活在本地区,熟悉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别是南方的山区,比军作用更大。五是将乡兵正式编制,减少了当地的兵役,让百姓松

  不过在宋朝制度下,郑朗也不敢过份裁减兵数量,维持在六十万,更不敢过份地增加乡兵数量,就是武器,同样优先供给兵,再就是乡兵、蕃兵。

  正是这种情况,宋朝立四十军,只包括了二十几万军,其他的包括河北河东这十一万军队,还有陕西的乡兵与少量蕃兵,但远非这四十军,此次虽出动了二十五万军,还有。陕西九万乡兵会全部参战,同时还有陕西与河湟十万蕃兵。明确参战的兵力就达到了五十五万。还不止,一旦伐夏,章楶还会从甘凉四州动援数万蕃兵与回鹘兵种。这中间还不能计算二十多万民夫。

  这将是宋朝史上最大的兵力调动,不仅有八十多万兵士与百姓投入战斗或者后勤运输当中,还有五千门火炮,以及二十万把神臂马球与马黄弓,以及新式盔甲,与其他的武器。仅是战前,朝廷就花费了一亿一千万缗钱准备了大量粮草武器盔甲以及其他各种物资。

  但西夏失去河西走廊之后,举国动援,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五十万人,财政上更是一塌糊涂。

  若从民心士气,以及财政与兵力武器等因素相比,此次宋朝伐夏,几乎是一场辗

  而且更可怕的,宋朝还有其他的后手,作为即将开赴前线的郑朗,在这么大优势下,还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态,省怕宋朝史上五路失败的故事再次上演,甚至为了保持后方支持,将王珪都了下去。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河北河东的乡兵渐渐到齐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