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乡村 > 插队在黄土高坡 > 第一百零四章 联名

第一百零四章 联名

目录

  又过了一个多月寄来封信,让回到的大医院全面检查一下身体,然后把检查表格到劳改农场。

  刘炳坤便火速回到,在北大医院检查了一遍身体,幸好身体无大碍,才把检查身体的表格填好。

  把表格的第二天,劳改农场又来电话,让刘炳坤去劳改农场和农场的几个主要干部见见面,其实就是面试。

  刘炳坤便穿的整整齐齐去了,由于副场长是刘炳坤父亲的老下级,所以面试只是个形式,见了面聊两句,谈谈对劳改知识的见解,谈谈调到劳改农场后好好干的决心,很顺利地便通过了。

  刘炳坤回厂后,觉得往调的事十成有了七八成,心情也好了,笑脸也多了,一心等着调令下来,自己好早办手续,回…

  赵卫红做了个噩梦,梦见许加添脸是血站在自己面前,看不清眼睛鼻子嘴。“怎么梦见他呢,莫名其妙的。”赵卫红嘴里虽然说着,但心里仍呯呯跳。

  他个***,刚从放出几年,怎么又闯出泼天大祸,还是又和人打架斗殴,被人打个伤残,扔在山沟。

  赵卫红胡思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倒不是如何怀恋许加添,而是怕许加添万一真出个好歹,梦琼的亲爹没了,王大力和许加添一但抛弃梦琼,梦琼将是无家可归。想到此,她便买了机票,回到中国。

  来到忻县,刚好徐风霞不在,王大力和梦琼在家。“梦琼!”赵卫红一进屋,便叫了声。

  梦琼正坐桌前写作业,听到喊声,见是赵卫红,忙喊:“妈!”

  赵卫红疾步走前,弯,亲了一下梦琼的脸。“你怎么来了?”王大力好奇地问。

  “我做了个梦,梦见许加添脸血,看不清眉和眼,心里不安,便赶回来看看。”

  “你看他做什么,他不干好事。”王大力说。

  “他出事了?”

  “我爸死了!”梦琼低声说。

  赵卫红听了这句话,忙问怎么死的。王大力便把许加添如何抢人钱财,如果被捕又告,最后被毙讲了一遍,赵卫红唏嘘不已,想了一会儿说:“我想把梦琼带出国。”

  “你不是早想把梦琼带出国么,但是能带的出去么?”

  “试试?”徐风霞下班回家,也点头同意了。第二天赵卫红便把梦琼带回。

  赵卫红让梦琼先在母亲家住几天,自己去给梦琼办出国手续,只是连去了几天,连出国的护照都没拿下来,赵卫红叹道:“中国人那么多,出去点人不是减轻国内些压力吗,怎么不给办护照呢?”

  办手续的人告诉他,他们只按规定来发护照,你的申请都符合要求了,就可以办出国护照,你的申请不符合要求,他的自然不能私自给你办护照。

  赵卫红知道,又是卡在不能证明梦琼是自己亲女儿这了,无奈,只好等梦琼再长几年,长到十六七岁,办一个出国留学算了,那是也不需要什么是不是自己亲生女儿的证明了。

  再把梦琼送回山西,送到徐风霞处,赵卫红有些不舍得,便想先放自己母亲家几年,花点钱,在找个小学接着学,直到她能留学的年龄。

  梦琼一进姥姥家门,赵卫红的母亲倒是喜欢,小女孩长的又漂亮,又乖巧。那模样活像个小时候的赵卫红,嘴也甜,姥姥,姥爷叫的都亲的。

  赵卫红的母亲也怜惜她,在山西自个生的,在山西长到十岁,小外孙女够可怜的,有娘不能认,认别人当娘,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色。

  如今她亲爹又让人崩了,更是孤苦零丁,想和这外孙女多亲热亲热,可是这外孙女口里虽然叫着姥姥,眼光里却总显出对自己的生份,给她穿衣,她说:“姥姥,我自己会穿。”便不让别人替她穿,她自个穿。

  吃饭时,往她碗里夹几块,她也会说:“姥姥,我自己会夹!”叮嘱她出门时早出早回,她会说:“姥姥,来几天了,我熟悉路,丢不了的。”

  什么事好像都想把她这个亲姥姥拒之千里之外,让人想亲近都亲近不得。更是无事时,她便独自坐在电视前,默不作声视,连她的呼吸咳嗽声都听不到,静的让人担心。

  或者一个人坐在窗前,睁着两只忧郁的大眼,凝固了似地看着窗外。赵卫红跑了几家学校,因为没有户口,都没办成让梦琼学的事,梦琼多次问,赵卫红都说:“别着急,反正你今后不是出国,就是在,安心在姥姥家住着。”

  小梦琼竟也不再继续问,又坐在电视机前静静视了。赵卫红的母亲看到梦琼几次坐在屋角暗暗流泪,见姥姥来,忙低头擦泪,然后装作无事般样,又抬起头,姥姥问:“梦琼,哭了,什么事啊?”

  “姥姥,我没哭,眼里了沙子。”…

  “张老师,你家的小闺女是谁啊?”赵卫红的母亲姓张,退休前曾在小学当教师,所以街坊都这样称呼她。

  赵卫红的母亲一看,是同楼住的街坊李老师,只见这胖老太太提着一捆菜,在问自己。“这是我们家一个亲戚。”

  赵卫红的母亲连忙编了个瞎话,因为她不知如何说梦琼与自己的关系,说梦琼是自己外孙女,街坊又知道赵卫红和王大力刚结婚两年又离了,怀孕过一次,但产了,她不可能有女儿,岁数也不对。

  不说是她女儿,梦琼又住在自己家,又常出入,街坊四邻又能看到。“这小闺女长的漂亮,我怎么看着长的像卫红,和卫红小时候的样差不多。”

  “我们家亲戚吗,自然都长的有些像了。”赵卫红母亲忙应付道。

  “这小姑娘在多住些日子,样子怪喜人的。”

  “可不是,招人喜欢的。”赵卫红母亲说。

  李老师提着菜进楼道了,赵卫红母亲也要进楼道,习惯地一看自家二楼的窗户,见窗户正伸出一个小脑袋,细看,原是梦琼。

  这丫头是不是刚才听到话了?赵卫红的母亲想。

  “梦琼,刚才你听到我在楼外和一个老***话了吗?”赵卫红的母亲问。

  “没听到。”梦琼的声音很小。

  “真没听到?”

  “没听到。”梦琼坐在沙发,拿起一本英语,翻看起来。

  这丫头听没听到我和李老师的话呢,如果听到我说她是我家亲戚,她以为我嫌弃她呢,其实我也是出于无奈。赵卫红的母亲想。

  晚吃过饭,便把这事对赵卫红的父亲讲了,赵卫红的父亲想了想说:“你不应该这么说,梦琼听到,一定会伤了她的自尊的。”

  “那怎么说呀?”赵卫红的母亲问。

  “应该说这个小女孩,是我爱人他父亲的重孙女,不就行了。”

  “那不是一样么,说是你孙女,不是省事?”

  “不能那样讲,那样讲别人一下就联想到可能是赵卫红的女儿,人们知道梦琼身世后,会瞧不起她,歧视她,鄙夷她,你要讲是我爱人的他父亲的重孙女。

  她们不知道我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以为还有其它的儿子,也就是不能确定梦琼是我的孙女还不是我的孙女,事物进入不确定,她们只能猜测,她们也就不会歧视梦琼了。”

  赵卫红回家,赵卫红的母亲也把这事告诉了她,并说了她当教授父亲的注意,赵卫红笑了笑说:“管她们说什么呢,再问就直说是我的女儿,如果问怎么这么大了,就队时生的,问她爸呢,告诉她们去天国了,让别人说去,走自己的路!”…

  “妈,我想回家!”屋里只有赵卫红和梦琼时,梦琼摇摇赵卫红的胳膊说。

  “咱这儿就是在家里啊!”赵卫红好生奇怪地问。

  “我想回忻县那个家!”

  “这不好?”

  “好。”

  “这是楼房,又有电视,比忻县那没有电视的平房不好?”

  “我呆在这里,反正别扭,呆不惯。”梦琼低声说。

  “这有你的亲妈,亲姥姥,亲姥爷,忻县有你什么,只能叫养父,养母。”

  “我养父还和你结过婚呢。”梦琼说。

  “和我结婚和你有什么关系?从血缘讲,你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别着急,我给你找个学校,你先在,再长个五六年,我给你办到澳大利亚留学,妈在那儿有房子,你去留学就别回来了。以后就和妈在澳大利亚一块过了,不回来了。”

  “那我忻县的妈和爸怎么办,我那弟弟怎么办?”小梦琼问道。

  “他们就在忻县生活,等你那弟弟长到十六七岁,我把他也办到澳大利亚留学,让他天天和你在一块。”

  “妈,我真的不想在这住了,我想回忻县。”

  “你怎么这么个命啊,在楼房里不愿意住,在白面不愿意吃,非要回山西住那破平房吃高粱面!”赵卫红生了气。

  “什么叫命啊?”梦琼问。

  “命,就是不值钱的命,低下,狗屎糊不墙。”

  “狗屎怎么糊不墙啊?”梦琼又问。

  “狗屎稀,贴墙又掉下来!”

  “不会等干些,再往墙糊,便可以糊墙了。”梦琼说。

  赵卫红奔波一月余,仍没有找到愿意接收梦琼的学校,梦琼又老吵着要回山西忻县的家,没办法,赵卫红只得先把梦琼送回忻县…

  王大力到县城街准备买点东西,恰巧碰到鲜可欣。“可欣,你那胖儿子长到几斤了?”王大力问。

  “快二十斤了!”鲜可欣颇为得意地说。

  “咱哥俩好长时间没喝了,到饭馆里喝一顿!”

  “行!”二人便进了东方红饭馆,刚坐下,门帘掀动,又进来俩人。王大力一看,是刘炳坤和杨树林,王大力便和她们打了下招呼。“喝呢?”刘炳坤问。

  “刚来。”鲜可欣说。

  “坐下一块喝!”刘炳坤边说边和杨树林坐到同一个桌子边。

  “这椅子不太干净,树林,到柜台要张报纸擦擦,顺便买几个白水羊头,一斤酒,四碗大面。”刘炳坤边说,边递过十元钱。

  “我掏!”王大力也掏出十元钱,杨树林接过二十块钱到柜台去了。一会儿买了票,杨树林便拿着一张报纸回来,刘炳坤把报纸一扯为二,用一半擦擦凳子,一半放桌。

  鲜可欣拿过那未用的报纸,正要擦凳,猛然看到面一篇社论:彻底否定文化革命!

  大大的黑体字赫然在目,他不由自主地看了起来,边看边说:“嘿,真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央都发社论了,文化大革命打倒的干部解放,重新工作,学校停课工厂停产闹革命,都要恢复课和恢复生产,文化革命抄的家,都要还给人家,凡是文化革命重大的事,都要翻过来。”

  “真的?”王大力问。

  “这是中央的社论,还有假?”鲜可欣指指报纸说。

  “咱队算不算文化革命中间发生的大事,是不是也得翻过来,让咱们返回啊?”杨树林说道。

  “对啊,文化大革命遣返回老家的地富反坏右,都回了,右派也平反,也回了。连国民关在共里的师团长都大赦回了,咱们为什么不能回?”鲜可欣拿着报纸说。

  “咱们队时,我还不够十八岁呢,还不算,我们学校队一锅端,第一批就给咱们山西来了,你说那不算强迫算什么?”王大力说。

  “可是人家邢燕子,董家耕也了几十年队?”鲜可欣若有所思地说。

  “邢燕子,董家耕人家那是自愿的,写了几次申请,表了多少决心去的,人家队,又当先进,又入,又当干部,又当县革委副主任,又被周总理接见,我要有那么多好处,我也不回。”几人议论纷纷。

  “要不,咱们给市委写封信,把咱们这社论的理解和咱们现在的困难,和要求回的心写封信,给市领导寄去,怎么样?”刘炳坤说。

  “行啊!”几个人同意…

  集中电大课时的课余时间,王大力把那份登有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报纸拿出来,让电大班的其他知青看,电大班知青立刻围了过来。

  王大力还没说出自己几人在饭馆中说的话,电大班一个叫曹布衣的男知青便说:“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也应该彻底否定队,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产物,咱们应该给中央写信反映咱们的情况,要求回!”

  “对呀!”另一个叫南施显的知青附和。

  “可不是嘛!”个子不高的知青霍七中嚷道:“队,咱们意见,可是你一碗水要端平啊,或是一辈子队,或是三五年轮一回,总得有一个制度。队,咱全国高三初三,一个不剩,咱队了,他们留工厂了。

  或者是只要队了,一个都不许回,别今天这个参军,那个大学,那个老子退休可以顶替,那个他妈疼无人照顾,把他调回去照顾。什么理由,都是找路子回,没路子的,只能眼巴巴留在这里,这叫公平吗?这叫一碗水端平了吗?”

  “可不是么。”曹布衣接说:“云南知青调回了,东北知青调回了,大学的回去了,家里无人照顾的回去了,老干部平反也把他们子女回去了,一个蛋糕切成八块,七块都想法设法回了,单把咱们留山西了,真是哭的孩子有吃。

  不行,咱们不能在这儿干等着,如果干等着,到了四十岁以后家里父母没了,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更何况,咱们的子女也会因为咱们今天的懦弱而呆在山西,不拿咱们当人,山西不拿咱们当山西人。”大家议论纷纷,连男带女,电大班所有知青都围了过来…

  过了两天,王大力正在班,曹布衣和南施显到热风炉值班室找到他说:“你出来,我找你有点事?”

  “什么事?”王大力随他们走出值班室。

  他们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曹布衣掏出张纸说:“这是我和南施显,霍七中几个人起草的信。”

  “什么信?”王大力问。

  “就是以这篇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社论为理论根据,以咱们实际的生活困难为理由,摆事实,讲道理,对比外地知青调回的情况,写调回的请求,给市委写一封,给中央写一封,最好多找几个知青签名。”

  大力觉得人前咱也不能怯啊,看了看信,内容基本和那天在饭馆和鲜可欣,刘炳坤,杨树林几人吃饭时议论的内容差不多,觉得没有一句,的言语,便签自己的名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