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海军扩充
金国大军继续东返,他们的目的地就是后世的基辅城。△,
“陛下,有来自西面的消息!”贾诩双手捧着一封传书禀报道,此时,在乾清宮中的还有荀攸,沮授和荀彧等人。
“念。”
贾诩当即摊开传书道:“这是在安息王都我们的密探来的报情,当前安息主力仍在西部的十三行省中平!王都內物价比去年的这个时候长了五成!”
“完了?”曹有些诧异地问道。
贾诩点了点头道:“只有这么多!”
曹摸着下巴思忖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安息方面平的进展非常不好,而且还拖累了国內的民生!”
“陛下所言极是!”贾诩赞同道。
“对了,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安息的报情部门遭到破坏,现在的情况如何了?”曹问道。
“回陛下,锦⾐卫在安息的据地已经重建,不过由于之前的一些原因和收集报情的须要,目前在安息的报情部门仍然与大魏珠宝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做很好!不过告诉锦⾐卫的负责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大魏珠宝阁暴露!”曹叮嘱道。
在场的几人不噤一愣,随即便明⽩了曹的用心。
“是!微臣明⽩!”贾诩拱手道。
曹思忖片刻,非常郑重地对几人道:“虽然当前天下平静,不过朕有预感,这种平静绝对不会持续多久!我军要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切不可懈怠!”
顿了顿,对荀攸道:“公达。待会儿你就传令戍守在各地的大将军,即刻返回长安述职!有些事情。朕要当面待!”
“臣领命。”荀攸应诺。
“公与,目前军粮的情况如何?”曹问道。
沮授一脸欣喜的回道:“目前单就长安周围的粮仓便囤积了过两百万担的粮食,全部的储备仓库加起来有将近一千万担的粮食!”
曹不大不小地吃了一惊“朕记得祭舂节时,我们的粮食还只有四百万担,怎么?难道一个舂收就为我们提供了六百万担的粮食?”
不由得曹不惊讶,因为去年舂收时收上来的粮食也只有三百万担,只过了一年,就翻了一番。实在是叫人有些难以置信。
曹对于今年舂收多收了三百万担粮食非常惊讶。
沮授微笑着解释道:“陛下⽇理万机,可能有所不知!许多免税的农田在去年便到期了,这使得今年上缴的粮食比去年多了一倍!”
曹愣了愣“免税的农田到期了!不知不觉竟然过了三年了!真是岁月如梭啊!”曹颇有些感慨地道。
在场的几人也都不胜啼嘘,贾诩笑道:“三年前,天下依旧战纷争,而如今陛下已君临天下,大魏皇朝威震宇內!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
曹虎目一亮,哈哈笑道:“文和说得好!不过过往的辉煌已经过去。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大魏皇朝成为真正的前无古人的辉煌帝国!”
几人不噤动地一起拜道:“臣等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想起扶桑的事情,问道:“与扶桑易的事情怎么样了?”
负责此事的张希道:“回陛下,一切顺利。第一批三万套兵甲已经接,第二批三万套兵甲已经起运!”
曹点了点头,又问道:“洛是他们是不是已经上岸了?”
“洛是及两百名锦⾐卫已经随同第一批货物上岸。他们现在的⾝份是到扶桑经商的商人!”张希回道。
“很好,告诉洛是。收集有关扶桑的所有报情,同时密切关注当前琊马台同北方叛军之间的战事!”曹叮嘱道。
“臣领命。”张希应诺。
曹想起之前卑弥呼向自己提到的有关北方叛军战舰的情况。虽然不是很在意,不过曹却是想到了另一个方面,问刘晔道:“我军现在有多少级三战列舰和四级战列舰?
刘晔显然早有腹案,立刻回道:“回陛下,现在我军⽔军共有十三艘级三战舰和二十四四级战舰!”
曹有些不悦地问道:“工部是怎么办事的,朕不是早就叫你们加紧生产吗?怎么只有这么一些!”
刘晔连忙解释道:“陛下,工部的船厂及弩炮场全力生产也只生产了这么多!请陛下明鉴!”
曹也明⽩自己有些急躁了,呼出一口气,盼咐刘晔道:“让工部加快生产这两型战舰!现在的情况不同于以往,扶桑的海军没有什么!但是更西面和更南面的地区,都需要庞大的海军才能服征下来!”
刘晔面有难⾊地回察道:“陛下,只怕工部已经无法安装陛下的要求再全生产这两型战舰了!”
曹眉头一皱“何出此言?”
刘晔不答反问道:“陛下难道忘了这两型战舰的造价了?”
曹这才想起当⽇视察船厂时,船匠同自己说的话,曹有些头疼地了太⽳,皱眉道:“朕倒忘了这两型战舰的造价了!而且这两型战舰的维护费用也相当⾼!”
“陛下圣明!”刘晔道。
曹稍作思忖,问道:“在不影响陆军和內政的情况下,我军最多装备多少战舰?”
刘晔回禀道:“大概可以装备二十艘级三舰和三十六艘四级舰!”
曹点头道:“让工部就按照这个数字加紧生产!”
“臣领命。”刘晔应诺,心中不噤松了一口气。
曹扭头对沮授道:“财政方面要全力支持!”
“陛下尽管放心!”沮授应道!
“对了,琊马台与叛军当前的战事怎么样了?”曹问道。
贾诩回道:“叛军似乎也筋疲力尽了,在攻到花巷一线后,便没有再取得任何进展了!”
曹点头道:“朕虽然不喜扶桑人,不过却不得不承认扶桑人的野蛮悍勇是不多见的!”
几人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曹思忖道:“北方都护府目前只有几万由匈奴、鲜卑人组成的地方军,兵力太过薄弱!朕决定调一个军团到五原郡以因应突状况!”
曹面带询问之⾊扫一眼几人。
几人换了一个眼神,一起行礼道:“陛下英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