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李小琴遇到杨绪国杨绪国被叫作小队长
大杨庄是个大庄,杨姓是个大姓。自从老爷爷来到此地场扎,如今已有五十四代传人。不论男女老少,大家全都亲切地称这位开宗先祖为老爷爷。湖里的⼲沟是老爷爷开的;西头的枯井是老爷爷打的;老爷爷种的大槐树空了心,里头可以躲四个蔵猫猫的小孩儿。族谱的头一页上就记载着老爷爷的事迹。族谱是从第七代传人手里修的,那一年里出了一个人材。族谱代代相传,最后传到了老队长手里,老队长是第四十九代里最后一名传人了,两年前老队长退位给他的儿子杨绪国。可是大家依然叫他老队长。杨绪国,则被叫作小队长。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大杨庄来了三名生学,全是女的。一个是海上来的,姓王,另两个是从县城街上来的,姓杨和姓李。姓王的生学是新调来的县长的人,来了之后就要揭阶级斗争的盖子,消灭封建宗法。串连几家外来小户暗暗地闹了一阵。后来被上面挑中做了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上省里开了会回来正遇上招工,就让县安公局招去做⼲事了。那姓杨的生学起初也跟姓王的闹腾,然而却不够“典型”既没当上积极分子代表,招工也没争过那姓王的,哭了夜一就提些酒什么的上老队长家去,要求将自己这个“杨”姓续进杨庄的班辈。老队长先让她回去,过了三⽇才又将她召去,将她排⼊“绪”字辈,与杨绪国同辈,从此兄妹相称。杨绪国有时候会想,要是姓杨的生学换了那个姓李的,就好了。姓李的生学名字叫作李小琴。她没有姓王的后台和能量,也没有姓杨的权宜之计,可是她想:我比她俩长得都好。这使她很骄傲。这时候,街上已经刮风,第二次招工要开始了。又过一段时间,庄里也刮风了,说这一回大队无疑是推荐姓杨的生学。李小琴就有些着急,傍晚收工后,跑到杨绪家国,在门口“杨绪国、杨绪国”地叫。杨绪国去井沿挑⽔了,他媳妇在园子里割韭菜,老队长已经和杨绪国分家,分前后二进住着,在后堂屋听了这叫声,觉得很轻薄。李小琴叫了一阵没回应才跑了。跑到一半碰见了挑⽔的杨绪国。瘦瘦长长的⾝子,驼了一点背,挑了两桶⽔稳稳当当从暮⾊里走来。走到她面前,便微笑着,露出一排很结实的⽩牙。李小琴一看见他,就哭了。眼泪从她结实満的脸颊上滚落下来。杨绪国担着⽔站在她面前,微笑着说道:
“出啥事了,李小琴?”
李小琴菗菗噎噎的,却也不去擦眼泪。暗沉沉的天⾊里,她的脸颊、脖子,以及肩膀的线条都显得格外柔和,叫人看了心里软软的。菗泣了好一阵子,才抬起手,用手背抹了一把脸。她満的小手就像孩子的一般,很逗人喜爱。
“出啥事了,李小琴?”杨绪国又问了一声。他将扁担横在背上,双手绕到后面扶着,低了脖子,很像一只大马虾。
她这才说道:“杨绪国,我表现怎样,你可不能装作不知道。割⾖子,拉滚子,挖沟,抬粪。割麦子时候,我长了一⾝疮,也没请假回家。”李小琴拉起腿,露出结实⽩皙的小腿,腿面上有一个疤,光洁如同一面镜子,周围有一些卷曲的汗⽑。
杨绪国很快地看了一眼,然后说:“我可不是常常说你好的,李小琴?”
李小琴放下腿,満脸的泪痕,忽然一笑:“我知道你是有良心的,杨绪国。”
杨绪国就说:“怎么又笑了?”
李小琴⽩了他一眼,让过路兀自走了,走了两步又回头说:“杨绪国,你说话要不算话,雷劈死你!”
杨绪国也回头笑道:“我说过什么了?什么也没说。”
然后两人分头走去,心里都有一点⾼兴。李小琴想:看上去小队长不烦我,还有几分喜似的。杨绪国想:这生学的小腿子很満。他们一边想一边各自回家。李小琴和那姓杨的住一屋,却分两锅吃,她进屋时,姓杨的生学已经在吃了。于是她就烧锅,锅开了,搅进去面糊,做一碗疙瘩汤。她俩本已经不大说话。姓杨的低了头顾自喝稀饭,李小琴却很亲热地问她今天做什么样的活,做什么样的饭食,等等。姓杨的心里疑惑,她今天怎么了?嘴里又不好不应。李小琴心里暗道:你姓杨有姓杨的活路,我姓李也有姓李的活路。那杨绪国这时也吃饭了,虽说分家,吃饭前,他还得跑后头邀一声“爹,吃吧?”老队长就说:“你们吃。”才退出,老队长却又叫住他道,方才姓李的生学来找,他说半道遇见了。问他有什么事,他搪塞道,大约是听见招工的风声来探信的。老队长说:“这是大事,有家国的政策,可不能胡说。”杨绪国就说:“哪能,我是员哩!”
这期间,姓杨的⺟亲从街上来了一回,专来拜访老队长,老队长留了饭。饭上,她⺟亲赶着老队长叫大伯,又叫杨绪国大哥大哥的,叫⾼了一班辈份。走时老队长让杨绪国打了一篮杏子,说是带回街上尝新,也算是走了一遭亲戚的意思。姓杨的⺟亲挎了一篮杏,很风光地走过庄子,上了回家的大路。庄子里人都说,姓杨的生学是必定要走了。第二⽇,李小琴截住了挑⽔的杨绪国,这时候,月亮已经升起。她眼睛定定地望着杨绪国,渐渐地涌上了泪⽔,月光下盈盈的。半响,她才说:
“杨绪国,说你说话不算话。你果真说话不算话。”
杨绪国肩上搁了満満一挑⽔,⽔平平的一动不动,他的长脖子朝前微微伸着,推平的头发里掺杂了一些⽩头发。他说:“李小琴,我真的没有说什么话呀!”
李小琴的眼睛完全让两汪泪⽔遮住了,她颤抖着声音说道:“你还有没有心肝呀,你!”
杨绪国感动起来,他定定地站在那里,两桶⽔平平的。然后他说:“我对你怎样,你很知道的。”
李小琴一跺脚:“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杨绪国有些头晕,就接着说:“你知道,你知道。”
于是,李小琴用手指掸灰似的擦了一下眼睛,眼睛忽然变得明亮无比。她朝前走了一步,昂起脸说:“滴⽔之恩,我将涌泉相报。”这时候,杨绪国看见了初升的月光下,她的脸颊柔嫰得像一个婴儿,嘴突起,十分鲜,就很匆忙地说道:“什么恩不恩,报不报的!”绕过李小琴走了。
转眼间麦子⻩了。招工的消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搞得人心浮动。大杨庄的两名生学按下心在地里割麦,不像有些人那样,天天上街探消息,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今年麦子长得很好,麦粒鼓鼓的。是采用新式的耕播,好比耕⾖子一样,所以人们是分路子割的。姓杨的生学很瘦弱,第一天割四路子,第二天割两路子,到了第三天只割一路子,还跟不上趟。挨着好心人就捎她几把,挨着存心看笑话、又暗暗与杨姓不和的人,就随了她去。过了不一时,就见⼲⼲净净一片地上,剩着孤零零的一溜麦子,风一吹就左右摇摆,姓杨的生学歪歪扭扭在后头一棵一棵地割。李小琴就大不相同了,她从头到尾都割六路,手上块⽩手绢,小镰刀磨得飞快,弯下索索地割到前头去了,不一会,红粉底小⽩花的衬⾐就汗了贴在背心上,映出贴⾝的汗褂儿,几乎能看见汗褂上的针眼儿。她脑袋上扣了顶没带子的草帽,帽子卡住眉⽑,一双黑眼睛溜溜的。大杨庄的人都说,生学和生学,也很不一样。割麦的时候。一早和一晌的饭都是在湖里吃的,由两个半大孩子,挨门挨户去领了饭,再一统送到湖里。姓杨的就在杨绪家国带伙,李小琴没找地方带伙,自己一早带了来。一包馍馍,两个青⽪咸鸭蛋,就了脆⻩瓜也吃得很好,脸红扑扑的。那姓杨的生学任是喝稀的吃稠的,也是青⻩的脸⽪,倒像是受了大委屈。人们便更加感叹了。
吃饭的时候。姓杨的生学赶了杨绪国叫大哥,又赶了他家里的叫大嫂,就一家三口人团团坐了一堆,在一个碟子里捡蒜瓣子吃。李小琴坐在一边,抱着膝盖,仰起脸咬馍馍,草帽几乎落到了鼻子上,越发显得俏⽪。她的眼睛从草帽下溜过去,朝了杨绪国微微地笑,笑得他很不自在。吃过饭,送饭的孩子收拾了家什回庄,人们横七竖八地倒在⼲沟里打盹,李小琴挑了半个麦垛半躺着。杨绪国就走到李小琴跟前说:
“明⽇你也在咱家带饭吧,李小琴。”
李小琴瞅了他一眼,慢慢地说:“我又不姓杨。”
“你是下放生学,我有责任照顾你。”杨绪国说道,蹲下⾝子往烟锅里装烟。
李小琴嘻嘻地笑了。
杨绪国就有点害臊似的,不⾼兴道:“正经的说话,你笑什么?”
李小琴还是嘻嘻地笑,杨绪国站起⾝一甩手要走,不料李小琴脚下使了个绊子,杨绪国险些儿栽倒,真恼了,却见宽宽的草帽沿下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正瞧着自己,不由一怔。那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定了他,然后慢慢地说:“杨绪国,你不要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