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关仁老师,王老师,一男一女,一⾼一低,像一对天使,像一个完美的世界,存放在我心的最深处、最暖处。他们使20年前的我留下了一首诗——
我心里有光
来自两个有别的太
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
很笨拙的,但很实真。
3?那年那月那三天
这里指的是两个时间:一是1978年6月11—13⽇,二是1981年7月7—9⽇。前者是初中考⾼中的⽇子,后者是⾼中考大学的⽇子。两个⽇子对我都是非同寻常,有点一锤定音的意味。人生能有几回搏,说的就是这样的⽇子。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啊!
把歧视当做动力,发奋读书,通过优异的成绩叫人刮目相看,从而改变受歧视的劣势地位,这是受歧视者正常的一种反应,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无所谓,无所求,任歧视自由发展。我当属于前者,想通过努力把劣势盖住的。但是,我们那会儿读书学习成绩是不重要的,试考都是开卷考,好坏很难体现也无人关注。那时候,我们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劳动积不积极,好事做得多不多,对老师礼不礼貌等,这些课本之外的东西上。这些东西我都做得很好,小学五年,我当了五年的劳动委员。我待人也特别礼貌,包括现在都是这样的。到了1977年,天变了,家国恢复了⾼考,学校也开始要成绩了。这时我在读初二。我读的是二年制初中,初二就是毕业班。要在以前,像我这种“黑五类”⾼中肯定是没门的。以前读⾼中都讲推荐,5%的比例,基本是“⼲部”子女的特权。但是那一年天变了,上⾼中要试考,择优录取,我的机会就来了。
⽗亲比我还重视这个机会,并把这种机会归结到是我们搬出老屋的结果。其实那时我们的新屋很小,全家人有一半还住在老屋里,但我住的是新屋。新屋离红房子远啊。从那以后⽗亲在新屋里给我调整了房间,调到离红房子更远的西边的房间里,并专门对我讲了一顿话。这顿话是我以后长长的一系列知道的开始,可以不夸张地说,这顿话几乎决定了我对世界的看法,至今还在对我发挥作用。⽗亲围绕着希望我发狠读书的主题,说着说着,变得像一个哲学家,向我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我已经忘记⽗亲有没有引用原文(完全可能),但由此发挥的闲言碎言,我至今不忘。⽗亲说,文化就像太光,火烧不掉,⽔淹不掉,府政也没收不了(那时府政经常没收人私东西,连你家多养一只也要没收,叫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个人有文化、有知识是最大的福气。
把知识文化比喻成天外来的太光,这是我⽗亲的发明。说真的,以前我对⽗亲的感情是很复杂,一方面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对生活和事情特别有见地、有追求,像个哲学家,另方面我又觉得他糊涂,经常装神弄鬼,像个愚昧的人。另外,我⽗亲脾气很差,有点喜怒无常,动不动要打人。现在我又不这样看了。现在我觉得我⽗亲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只是时运不佳,虎落平,变成了一只羊而已。
话说回来,自⽗亲跟我谈过这次话后,我开始发奋读书,得到的回报是考上了⾼中。那一年,我们两个班一百多名同学,考上⾼中只有五个人。到了⾼中,大家都在发奋读书,我虽然也发奋,但成绩在班上一直处于中间,并不冒尖。1981年,我参加⾼考,当时的⾼考录取率大概只有3%,按我平时的成绩肯定是考不上的。结果那年⾼考,我们班上54名同学,考上了三人,其中有我。我是第三名,比录取分数⾼出3分半。尽管属于险胜,但依然惊动了老师和同学,而且马上流传开一种很恶心的说法,怀疑我在试考时“做了手脚”
这是放庇!
但是,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平时成绩一般,⾼考又考得那么好?完全用运气来说有点说不通,因为⾼考三天,后面两天我都在发烧。我是在昏昏沉沉中应考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否则我一定会考得更好。
那么,是什么呢?我现在也不知道。
包括我⽗亲,他本是最爱探究神秘的人,但也没有给我探究出一个科学的所以然,而是给出了一个大众化的答案:这就是我的命。
这个答案其实比问题本⾝还要更神秘、更复杂化。
4?1981年8月29⽇
光都被剪碎了,剪成了一片片不规则的图形,晃晃悠悠浮沉在柏油马路上。这是浙江省城杭州市里的马路。这是1981年8月29⽇。这一天,我像进⼊了梦乡,被一辆军牌照卡车从富拉到杭州,进而拉到浙江省区军招待所,在招待所作短暂停留后(等人),又呼呼啦啦去了火车站。一路上,我记住了一个惊奇,就是太光像一块大⽩布,被遮天的树叶剪得粉碎,铺在泛黑的沥青路上,黑⽩分明,晃悠晃悠的,像是梦中的情景。虽然这时候我还穿着便装,但严格地说此时我已经是一位军人,享受着军人应有的待遇。比如进站时,我们走的是军人专用通道,上了火车,乘务员给我们提⽔倒茶,我们给乘务员拖地擦窗,亲如一家人,情如鱼⽔情。
我上的是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在更名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在郑州。这是当时军队的重点大学,录取分数很⾼,院方到我们学校招生时,他们初定的调档线比录取线⾼出40分。也就是说,我要差36?5分,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那些⾼分的佼佼者被院方带去医院做体检后,可以说是溃不成军,检测视力的“山”字表简直像一架机关,一下子撂倒了20人中的14人,加上其他关卡卡掉的,最后只剩下2人。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生学体检,这是⼊伍体检,是按军人的要求来要求的。于是,又重新划了调档线,比前次降了一半。但对我来说还差16?5,还差得远。
但也不一定。
那一天,我在医院参加体检。天很热,医院里的气味很难闻,我出来到楼下,在一棵小树下乘凉。不一会儿,出来一个戴眼镜的同志,50来岁,胖墩墩的,他显然是来乘凉的,站在了我⾝边。正是中午时分,树又是一棵小树,笼出的凉只是很小的一片,要容下两个人有点困难,除非我们挨紧了。我由于自小受人歧视,养成了(也许是被迫的)对人客气谦让的习惯,见此情况主动让出大片凉给他。他友好地对我笑笑,和我攀谈起来,我这才知道他就是负责“工院”招生的首长。我向首长表示,我很愿意去他们学校,就是成绩差了。首长问了我的考分,认为我的分数确实低了些,否则他可以考虑要我。但是,后来当首长获悉我数学是満分、物理也有94分的⾼分时,他惊疑地盯了我一会儿,认真地问我是不是真的想上他们学校。我动地说,是真的。
五分钟后,我改变了体检路线,转到四楼,接受了有军人在场监督的苛刻的体检。我的⾝体状况比我想象的要好,要争气,一路检查下去,居然一路绿灯,哪怕连脚板底也是合格的(不是鸭脚板)。当天下午,我离开医院时,首长握着我手说:回家等通知吧。
第五天,我接到了由首长亲自签发的通知书。
回想这一些,我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写小说。
5?1988年1月15⽇
这是一本文学杂志的出刊时间,杂志的名字叫《昆仑》,期号是1988年第1期。我的第一篇小说《变调》就发表在这一期上,责任编辑是海波。
我真正开始写小说是在1986年,之前几年我一直在写⽇记,写了几大本,论字数应该在几十万之上。总的说,我是个耽于內心的人,不爱热闹,不善言辞,写⽇记是我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是习惯。我喜把自己给自己,给⽇记本。在我对门的宿舍里,有一个福建人,姓杨,他也每天要在⽇记本上涂鸦一阵子。我觉得他是自己人,有意接近他,慢慢地成了朋友。当了朋友,就可以说点密私的东西,有一天他告诉我一个秘密,说他⽇记本里记的不是⽇记,而是小说。他在写小说!这确实是个天大的秘密。虽然校方没有明文规定,学员不能写小说,但我们还是不敢肯定,这会不会“惹是生非”作为军校学员,我们的举动似乎都是被明文规定了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事,我们吃不准对错,一般都以小心为妙,不做为好。所以,小说最好是写在⽇记本上,暗度陈仓,以免犯了哪位教员內心私设的规矩。他还告诉我,小说和⽇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记的是真事,真人真事,有据可查,小说写的是假事,比如把教数学的张老师和教专业课的⻩老师写成一对秘密的恋人,这可能就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