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为何落榜
这个问题的更准确的提法是:薛宝琴为何被排除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外?
我们都知道,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里,偷看了暗示书中诸女子命运的簿册,首先翻开的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只看了关于晴雯和袭人的两页便掷下了,从中读者可以领悟“又副册”里大概收的都是与晴、袭相类似的大丫头,估计紫鹃、莺儿等都在其中;后来又写到揭看“金陵十二钗副册”却只看了一页,是关于香菱
的,因“仍不解”竟又掷下,不过读者可以猜出“副册”里收的,可能还有平儿,也就是虽然开头是丫头,可是后能“扶正”那样的⾝份以上的女子。宝⽟完全翻阅一遍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按顺序,是林黛⽟、薛宝钗并列,然后是贾元舂、贾探舂、史湘云、妙⽟、贾舂、贾惜舂、王熙凤、李纨、巧姐、秦可卿。后来警幻仙姑让他聆听“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词曲(实际上是十四支),对金陵十二钗命运暗示的顺序也是这样。
在《红楼梦》第四回里,出现了至关重要的“护官符”开列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稍微研究一下“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名单就不难发现,里面除了妙⽟一位,其余十一位都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元、、探、惜是贾家姐小;史湘云是贾⺟娘家史家的姐小;林黛⽟是贾⺟女儿的女儿,虽然姓了林,其实是贾、史两大家族的骨⾎;王熙凤既是王家的姐小,又嫁到了贾家为媳,她的女儿巧姐不消说也兼有贾、王两族的⾎脉;李纨和秦可卿本⾝不是四大家族的⾎统,但她们嫁到贾家为媳,也就取得了贾家的⾝份。按说这“正册”里应该全收四大家族的成员,不必掺进妙⽟。
当然,倘若在我们所看见的,大体是曹雪芹原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里,属于四大家族的“主子”⾝份的女,再没有什么太醒目的“钗”数不够,那么,以妙⽟补充,也就不奇怪了。可是,却明明有一个施以了重彩的薛宝琴赫然存在。
在前八十回里,写到妙⽟的笔墨其实非常有限“正传”质的,也就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一场戏罢了,只占半回书,仅一千多个字。后来第七十六回凹晶馆黛⽟、湘云联诗,人家二位是主角,她最后出来了一下,只能算是陪衬。其余几次提到她都不过是暗场处理。
但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对薛宝琴的描写,远比妙⽟为多。第四十九回,薛宝琴与李纹、李绮、邢岫烟同时出场“倒像一把子四⽔葱儿”虽说四个女子都美,但宝琴独得贾⺟青睐,立时着王夫人认作⼲女儿,还不让住进大观园,留在自己⾝边一块儿住,看天上下雪珠儿了,又把连宝⽟也没舍得给的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作的凫靥裘拿给她,还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竟惹得薛宝钗吃起醋来。书中还特别为薛宝琴设计了从远推近的“定格镜头”:“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她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图》。’贾⺟头摇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裳,人也不能这样好!’”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让最钟爱的四个孙辈与自己同席,这四个人是宝琴、湘云、黛⽟、宝⽟,宝钗只落得去“西边一路”与李纹、李绮、岫烟、舂姊妹等为伍。贾⺟的极端宠爱,产生出连锁反应,后来贾府大总管赖大家的专门送了两盆上好的腊梅和⽔仙给薛宝琴,宝琴也很会作人,她把一盆腊梅转送给了探舂,一盆⽔仙转送给了黛⽟。
人见人爱的薛宝琴“年轻心热,且本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书中竭力表现她的才华横溢,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她与宝钗、黛⽟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后来昑红梅花诗,技庒李纹、岫烟;第七十回众人填柳絮词,唯独她那首《西江月》声调壮美;尤其是第五十一回,她一人独作怀古诗十首,以素习跟着⽗亲所经过各省內的古迹为题,每首还各隐一件物品;虽然历代“红学”家对这十件物品的谜底始终未能达成共识,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十首“新编怀古诗”又暗示着书中十位女子的命运,只是它们分别是在暗示谁的命运?倘是暗示“金陵十二钗正册”诸钗的命运,那怎么又仅有十首?…不管怎么说,这十首诗的出现使这一人物在全书中的分量大增,是显而易见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所以她的见多识广,其实远在贾宝⽟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她八岁时跟⽗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还接触过真真国的披着⻩头发、打着联垂的洋女子,甚至还蔵得有那女子的墨宝,书中并写到她向宝⽟及黛、钗、湘等凭记忆念出了一首那真真国美人所写的五律诗。(“西海沿子”可能指里海边上“真真国”可能指现译为车臣的地区,将另撰文探讨。)
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按说薛宝琴是外姓女子,又没有嫁到贾家为媳,她是不该在场的;倘若她可以在场,那么为什么薛宝钗、邢岫烟等不去参观?但书中却写到偏只有她一个外姓女子随着贾氏诸人进⼊了祠堂,从容旁观。早在清代就有评家指出这样的描写不合当时的风俗礼仪。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是不是至少在他早期的构思里,薛宝琴是一个穿贯到底的贾府由盛到衰的旁观者?
前八十回里,写到贾⺟曾起过将薛宝琴配给贾宝⽟的念头,后来薛姨妈代为说明,宝琴⽗亲已死,⺟亲有痰症也时⽇不多,但她⽗亲在世时已将她配给了梅翰林之子,她之所以随哥哥薛蝌进京,就是等梅翰林外任期満回到京城,好嫁过去完婚。那么,在曹雪芹所写成或至少是设计好的八十回后的篇章中,她究竟是否嫁给了梅翰林之子并终守一生呢?从八十回文本和脂砚斋批语的逗漏,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她后来的命运并非就此绾定。她的昑红梅诗里有这样的句子:“闲庭曲槛无余雪,流⽔空山有落霞。”表面上这都是紧扣“红梅”说事
,其实,从“丰年好大雪”到处处“无余雪”“流⽔空山”好落寞,恐怕都暗示着薛氏家族的整体瓦解,她最后也只能是⼊“薄命司”而不可能例外。她那首昑柳絮的《西江月》词中有句曰“明月梅花一梦”恐怕是暗示着她最后并未能如约嫁到梅家;那么,她没嫁给姓梅的又嫁给了谁呢?我认为她那十首怀古诗的最后一首恰是说她自己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也就是说,她最后的归宿,竟是与柳湘莲结合了。凝神一想,尤三姐虽是真情而屈死,究竟未必能配得上柳湘莲,而薛宝琴与柳湘莲在“浪游”的经历与“壮美”的气质上,实在是非常相配。
从脂砚斋的批语里我们得知,曹雪芹在书末设计了一个情榜,对贾宝⽟的考语是“情不情”对林黛⽟的考语是“情情”可惜这样的透露批语传下来的太少,我们现在还只能是猜测。据周汝昌先生考证,书末的情榜应是仿《⽔浒》的好汉排座次,除宝⽟外,也是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按每一组十二人编排,共分九组,也就是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四副”…一直到“九副”有不少证据,说明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对每一册的名单都一再地斟酌调整,比如香菱,他可能有过将其列⼊“正册”的考虑,后来调整为“副册”头一名;“正册”呢,我以为,本来应该是有薛宝琴的,这样也恰好与“护官符”的四大家族完全契合,但到头来,由于他对妙⽟的看重,特别是,八十回后妙⽟对宝⽟的命运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其意义超过了薛宝琴与柳湘莲遇合的故事,所以他终于还是割爱,让薛宝琴从“正册”中落榜。不过,可以断定的是,薛宝琴会在“副册”中出现,而且很可能在香菱之后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