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孩子你慢慢来 > 跋

目录

  龙应台的孩子回忆⺟亲和童年

  放手

  【华安(十九岁)】

  十年前,龙应台以亲⾝的⺟职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从长子华安八个月大、弟弟华飞出生到华安八岁,孩子成长的点滴、生养的喜悦与痛苦、⺟职与个人事业的冲突…让我们看到,原来,龙应台是这样做妈妈的;华文界这一枝极具影响力的笔,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而今,书里的安安与飞飞已是十九岁、十五岁的青少年,他们如何看待

  ⺟亲对他们的影响呢?在《孩子你慢慢来》十周年纪念版出版前夕,华飞与华安分别写下他们与⺟*****度的童年时光。(编者)

  在菗象思维和大视野、大问题上,她好像懂得很多,但是德国生活里的琐琐碎碎、点点滴滴,华安懂得多。因为这种“‮裂分‬”我就常常和她有不同意见,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因为有这样不‮入进‬“状况”的⺟亲而觉得‮愧羞‬…

  童年彷佛很近,然而幼稚的记忆是模糊的,片段的印象也没有时间的顺序,我很难找出一条逻辑清晰的线来叙述。儿时跟父亲相处的时间少,但个别的场景分明,大部分的时间都环绕著⺟亲,但是因为太多,印象就朦胧成一团。

  我们之间一直有成长的“拔河”

  我的父⺟亲太不一样了:父亲扮演了一个放任自由的角⾊,但是对我的成长细节没什么理解,相对之下,⺟亲就变成集责任于一⾝的严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満温暖。⺟亲和我最大的歧异在于,我只在乎好玩,她却很在意什么是我将来需要的才能或者品格。譬如弹钢琴,在⺟亲面前假装练琴练了八年,其实根本没练,今天也全忘光了;这场拔河,我是赢了。譬如游泳,⺟亲说游泳重要,所以我就努力杯葛,总是用最慢的速度走向体育馆,好几次,我走到的时候,游泳课已经下课了。被⺟亲逮著时,她会连拉带扯地把我塞进汽车里,一路“押”到游泳池,但是这种猫抓老鼠的游戏,总是老鼠赢的机率⾼。

  我承认自己是个顽皮的孩子。琴弹得不好,泳游得不精,我也没法倒过来“指控”她说“当年我小,你应该強迫我啊”因为我记得那么清楚,当年她就说“好,现在我不強迫你了,但是你长大以后不要倒过来埋怨我没強迫你喔。”

  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跟我接触的德国人总是说“安德烈的思想和举止特别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谢我的⺟亲。是她教了我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现象如何敏锐静观。当然,并非事事美好。我超強的“敏锐静观”能力,往往不是用在该用的地方,譬如课堂里枯燥无味的讲课,而是在不该用的地方,譬如课堂外头唱歌的小鸟。接连四年的成绩单上,不同的导师却都写相同的评语:安德烈不够专心。

  ⺟亲,曾是我的宇宙核心

  跟什么都“放手”的父亲比起来,⺟亲简直就是我和弟弟的“家庭独裁”今天我能够理解了: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却又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这两种有点矛盾的态度来自她自己⾝上两个成长印记:一个是她本⾝在‮湾台‬所受的教养──保守的、传统的,另一个却是,她是一个成长在一九六年代末、七年代初的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和理性。

  华飞所记忆的童年和我作为“老大”的是有差异的。他记忆中,妈妈有很多的口头威胁却从来不曾真正对我们“动武”──那是他的部分,我可记得她的梳子,还有那一支细小的鸡⽑掸子,手心打得可疼,有时候也打庇股,还有,总共有两次,她甚至打了我的脸。

  当然最多、最鲜明的记忆,还是那些温馨甜美的时光。周末,一整个晚上我们三人围在床上一起朗读、讲故事,整个晚上。从《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到传统的‮国中‬民间故事,从花木兰到《三国演义》,我们的视野地平线简直是一种无限宽阔的开展。⺟亲和我们这种亲密相处方式,说起来就彷佛是现代亲子教科书里会鼓吹的一种知性教育范本,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也不过就是晚上与⺟亲的‮存温‬时刻,而且,为了不‮觉睡‬,讲故事朗读的时间,能拖多长就拖多长,愈长愈好。

  就在我写的此刻,更多的回忆一点一滴地渗进我的思维。以我和弟弟、和⺟亲的关系来说,我一点儿也不觉得这两个人是我的“家人”反而比较觉得他们是我的挚友。对我的朋友们我是不太愿意承认的,但实情是,我是在和华飞的曰夜厮磨中长大的,而⺟亲,更曾是我的宇宙核心。一个典型的下午,做了功课(或说,我假装做了功课之后),我们俩一定是在⺟亲的书房里流连。每当“底笛”和我在书房里乱搞了什么异想天开的事,⺟亲就会从书桌上抬起头来说“喂,看看书怎么样?”

  德国是一个⺟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

  她没变,这个句子到今天她还在说──而我也没变,仍旧不爱看书。希望我“发挥潜能”的这个想法在⺟亲心中,有时会引发一种极其尴尬的情况。我记得五年级时,⺟亲收到学校一个通知:如果认为孩子有音乐天分,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面试,以便进音乐资优班。⺟亲以为这是所有孩子都得上的课,因此如约带了我,准时到达了音乐教室门口。坐在钢琴旁的老师,要我开口唱一首最简单的德国儿歌,我却当场吓呆了,一个字都唱不出来,伊伊呀呀不成音调,手指放上琴键,却一个音也弹不下去。音乐老师显然不耐烦了,跟⺟亲解释,这是有特殊“天分”的孩子才需要来,⺟亲却觉得,她收到的信明明说是每个人都得来的。

  当然⺟亲理解错了。

  那是第一次,我发现,德国是一个⺟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十岁,我就发现,在菗象思维和大视野、大问题上,她好像懂得很多,但是德国生活里的琐琐碎碎、点点滴滴,华安懂得多。因为这种“‮裂分‬”我就常常和她有不同意见,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因为有这样不‮入进‬“状况”的⺟亲而觉得‮愧羞‬。

  今天,我却以⺟亲的“异国文化”为荣,以这样的⺟亲为荣。即使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常常有沟通的困难,我想告诉她: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著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藌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