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帝国的惆怅 > 一、晁错之死

一、晁错之死

目录

  晁错是穿着上朝的⾐服(朝⾐)被杀死在刑场的。

  晁错的这种死法,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他死得很体面。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舂秋笔法”说“上令晁错⾐朝⾐斩东市”似乎是皇帝给晁错留面子,让他穿着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班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气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过是在《吴王刘濞列传》)。绐,就是诳骗。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安公‬部长(中尉)陈嘉大约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也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到东市,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我们不知道,刑前有没有人向他宣读判决书。但可以肯定,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

  这实在可以说是“草菅人命”而这个被“草菅”了的晁错也不是什么小人物。他是西汉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个什么官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所以晁错的地位是很⾼的。一个⾼官不经审判甚至还⾝着朝服时就被处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二是对手痛恨此人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现在看来,晁错的死,两种情况都存在。

  先说事情的紧迫。

  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地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君主,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犯侵‬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強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也叫“吴楚之

  七国兴,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耝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刃就能平定叛。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的分量就比较重一点。何况这时景帝大约也方寸已,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不能说袁盎的主意没有道理,因为吴楚叛确实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的。打出的旗号,则是“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什么叫“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边有小人,要清理掉。这个“小人”具体说就是晁错。那好,你们不就是要“清君侧”吗?如果晁错已诛,君侧已清,你们还反什么反?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作为汉使的袁盎反倒被吴王扣了起来。袁盎给汉景帝出了诛杀晁错的主意后,被任命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部长),出使吴国。袁盎満心以为吴王的目的既已达到,应该见好就收的。谁知道吴王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连面都不见,还丢下一句话: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这下子袁盎可就哑巴吃⻩连了。虽然后来他总算从吴营中逃了出来,却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

  实际上当时就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对袁盎不以为然。晁错被杀以后,有一个名叫“邓公”的人从前方回京,向汉景帝汇报军情。邓公的官职是“谒者仆”(宮廷卫队长郞中令的属官),级别“比千石”此刻被任命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将兵平叛。汉景帝问邓公:晁错已经杀了,吴国和楚国应该退兵了吧?邓公却回答说,怎么会退?吴王图谋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意非在错也”(他们的意图并非在诛杀晁错)。所以,吴国和楚国是不会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却恐怕会闭起来,不敢再说话了(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景帝问他为什么。邓公说,晁错为什么要主张削藩?是因为担心诸侯过于強盛,尾大不掉,威胁‮央中‬
‮权政‬,这才提出要削减藩国辖地,以提⾼京师地位。这是我们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实行,自己却被冤杀于东市,这不是“內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吗?“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景帝听了以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其实,把错杀晁错的责任都算到袁盎⾝上,也是冤枉的。因为袁盎当时的⾝份,只不过一个被罢了官的庶人。他向景帝提出的,也只不过一项“个人建议”然而处决晁错却是正式打了报告的。打报告的是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颜师古注欧音区)。当时的制度,‮央中‬
‮府政‬的⾼级‮员官‬是“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行政长官,相当于总理或行政院长;太尉是最⾼军事长官,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监察长官,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个,不是一个。部长则有九个,叫“九卿”陈嘉担任的中尉,张欧担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时军警不分,尉可能是军官,也可能是‮官警‬,还可能是军官兼‮官警‬,职责取决于“尉”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是“最⾼”的意思,太尉就是‮国全‬最⾼军事长官。中,是“宮廷”的意思,也代表“京师”和外地的“外”相对应。中尉的职责,是负责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兼‮安公‬部长。廷,则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职责,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最⾼法院院长。一个‮府政‬总理,一个‮安公‬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分量是很重的。

  拟订的罪名也很严重,是“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申请的处分,则是“错(晁错)当要斩(斩),⽗⺟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也就是没分家的亲人无论老幼统统砍头(弃市是景帝时确定的一种死刑,意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对这个弹劾,汉景帝的批示是“同意”(制曰可),而且派中尉陈嘉把晁错找到,立即执行,连招呼都没打一个。

  所以,晁错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惨,还死得很窝囊。

  不过,正如“诛晁错,清君侧”只是吴楚起兵的借口“亡臣子礼,大逆无道”也不是晁错被杀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削藩。所以,要知道晁错该不该死,就得先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

  

  

  

  

  

  

  上一章 帝国的惆怅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