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五夫人
李世民算是知道若没有给上足够的价码,王浩然是不会同意朝廷接手慈善机构的,虽说他身为大唐皇帝,若要强行接手慈善机构,王浩然也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因此跟王浩然造成隔阂的话也是不值当的。同时,慈善机构现有的人脉资源、管理经验、在民间的名望都可以说是无价的,朝廷若能接手过来,能省下很多功夫。李世民掂量之后,突然脑大开,就是以朝廷入伙的方式保留慈善机构的原班人马,只是这样怕会招来闲言碎语,大唐百姓普遍认为女人不能抛头面,朝廷入伙慈善机构还继续由那几个妇人打理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于从官方承认了女的社会地位,这应该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
“可惜现在掌管慈善机构的都是一些妇人,不然的话,朝廷接手慈善机构后,朕倒还可以给她们授予职位…”李世民想来想去都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干脆把问题由王浩然,看他有什么建议。
“陛下,给那些妇人授予职位倒也可行,只是不能突然授命。当年慈善机构初立,亦有不少人谴责说妇女抛头面不成体统,然而等慈善机构有所作为之后,特别是一座座慈善学堂落成之后,亲眼看着贫困百姓病有所医、穷有所学,舆论便逐渐由取笑转为尊重。如今,妇人抛头面的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如果此时朝廷加以肯定,想必老百姓们也不会多说些什么,然后朝廷再接手慈善机构,给这些妇人安排上一些职位,想必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
“那你觉得该怎么加以肯定?”李世民鄙夷道,他看出来了,王浩然说这么一大堆,还不是替慈善机构那群妇人讨功劳?
“陛下,皇家内的事物常常会被百姓所模仿,比如菜肴、服饰等等,而陛下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也同样有着引导百姓的作用。所以说,陛下若希望大唐百姓们不忌讳让妇人抛头面,那陛下对慈善机构那几个独树一帜的妇人越是认同,那老百姓们的观念便会转变得越干脆。”王浩然嘿嘿笑道,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尴尬的。
“…”李世民算是明白了,跟脸皮厚的人还真不能客气。不过虽然王浩然目的不纯,但他所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朝廷的举动确实是有如标杆一样的存在。那也就是说,李世民若想捡便宜,就得先认可慈善机构的那些妇人,这倒不是多大问题,毕竟那些妇人在京城也算是有口皆碑的了。至于如何表示认可,李世民觉得有必要在朝堂上商议一番才行,这事若是通过了,那可是会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常识,这在男权社会,实属是骇人听闻的事。不过,朝中大臣,怕是没几个会同意这事的,李世民之所以想这么做,当然不只是贪那点小便利,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心态变了,如今大唐新月异,很多人都脑大开,标新立异的人亦不少见,李世民也一样。不可否认的是,女人当中确实有许多有才学之人,如今大唐人才奇缺,一场恩科首轮筛选下来,泱泱大唐,竟然只被王浩然挑选出一百人而已,这还是勉强凑出来的。大唐女占总人口过半,如果也从中挑选人才,就算比例不高,那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明早朝,你也过来一同商议吧,还有,把启宏也叫上。”李世民一番思量后说道,想要促成此事,就得强化支持一派的实力,那王浩然就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陛下,如此怕是不妥。”王浩然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提议道:“臣弟以为,不如先肯定慈善机构的那些妇人的功绩,以此引导百姓的舆论之时,亦能以百姓舆论来影响朝中大臣的观念,到时再商议接手慈善机构、给那些妇人授予职位等事,想必阻力会小很多。”
李世民觉得王浩然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这提议。三后,几太监带着圣旨分别前往王、谢、钱三家宣旨,除了王浩然的母亲刘小梅另外被赐为县君诰命夫人外,刘小梅、刘、谢夫人、钱夫人都赐九等功名。除此之外,李世民玩心大起,想到“一门二将三才四子”的说法,便把王启宏的老婆拉进来凑数,与其他四位夫人合称为“五夫人”并赐牌匾悬,上书:慈善五夫人。
王浩然也没闲着,趁李世民赐牌匾的机会,他把领赏的场面布置得很是隆重,并大摆宴席,以自助餐的形式,谁都可以随意蹭饭,以此扩大此事的影响力。再加上他自己原有的威望,五夫人的名号很快就打响了,舆论中很容易就延伸出女豪杰之类的赞扬女的观点。
等舆论发酵得差不多了,李世民便传王浩然、王启宏一同参与早朝,已经可以开始下一步计划了。
“恩科首轮筛选,朕本以为先行选出二百人应该不是多大问题,然而浩然却只能勉强选出一百人,朕还以为是浩然的要求太高了,故而重新查阅了一番那一百人的考卷,发现并非如此。泱泱大国,数千万百姓,竟然凑不齐二百可用人才,大唐前景令人堪忧。”其实李世民内心还在埋怨王浩然筛选干嘛要这么高要求,他查阅完那些考卷后,都如获至宝,感觉这些人个个都是难得的人才,不过为了大局着想,只好声称人才奇缺“前些,浩然向朕提议广办学堂,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如今大唐富庶,若能广办学堂,将来必定人才辈出,此乃一大壮举啊!”马周惊喜万分,穷苦百姓求学之难的滋味他是知道的,生怕这议案被否决,连忙表示赞同。
“开设学堂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其花费甚大,以大唐如今的财力,定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或许可以先挑选出一些地区先行开设,然后再逐步的推广开来。”魏征提议道。
其他大臣都各抒己见,都没有否决的意思,他们主要的矛盾只是在于如何展开而已。仔细想来,各朝各代,最能为老百姓着想的朝廷一般也就是刚开国时的那帮开国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