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八章 新答复函
杨锐说着抱歉,将蔡教授送出门,态度很诚恳,但也很坚决。
蔡教授并不生气,只是有些忧虑,临走之前,再次提醒杨锐道:“秦翰池找了许多人,律博定对他来说,很重要。”
“我知道。”杨锐点头。
当然重要了,杨锐用膝盖想也知道,代理一款外国药品有多重要。
而且,京西制药总厂不光能将药品在国內卖,还能将药品在国外卖,民人币和美元通吃,只要生产起来,肯定是慡的不行。
别看国中人的商品消费能力不行,药品消费能力其实是相当不错的,首先一点,现在可是公费医疗时代,有工作单位的城镇居民,除非是做手术之类的大病,普通药品都是100%,起码是80%以上报销的。离退休⼲部亦是如此,无非是单位好的,医药费报销的快一点,单位效益差的,医药费报销的慢一点。
律博定如果是纯进口物药,那就执行进口物药的规定,十有八九得病人自费购买,但京西制药总厂只要将之国产化了,计⼊医保名单是分分钟的事,在医改之前,这都是很容易的事。
这么好的一个项目,被杨锐以近乎莫须有的名义给拦了下来,杨锐可以想象,秦翰池和京西制药总厂有多气愤。
先是自己来,接着又是托关系找到蔡教授,要说起来,秦翰池的涵养也是够好了,并不能说是以势庒人。
反而是杨锐,形象估计败坏的不行。
杨锐将蔡教授送走,自己心情也不好,回到实验室里,再将王国华和曹宝明介绍给了大家,就坐在一边沉思起来。
王国华和曹宝明也都在大学里呆了一年多了,眼瞅着大二都要结束了,对于实验室什么的,也不能说是陌生,随便找两本书看着,一下午就美滋滋的过去了。
他们学校里面,杨锐早就给帮忙请了假,通过gp委员会的关系,杨锐在京城的⾼校里面算是有了立⾝之本。
国中人的职务,向来是上来困难,下来也难,杨锐想象得到,现在肯定有许多人在抱怨,不应该补选自己进⼊gp委员会了。
想来,常委办公室的戴志主任,也在后悔为何要分配给杨锐任务。
但这些后悔都没用,国內在有些事情上是很随意,唯独组织任命是相当严谨的,临时工想转正做工人,工人想提⼲做⼲部,都要经历许多⿇烦,⿇烦之处,就在于复杂的手续和过程。正序如此,倒序同样困难,国企的工人偷奷耍滑,撒懒抗命,导领宁愿当一坨屎似的含在嘴里,也难以辞退,所以国企的工人当的久了,都是浑⾝的油屎。
在下岗之门开启之前,国企的工厂就算是倒闭了,府政也得想办法安排工人。
公务员也不例外,80年代的部委改⾰,央中为了解决冗员问题,不得不用剑桥牛津,哈佛⿇省等世界名校的公费生的名额,来使公务员离职,对于有一定级别的⼲部,还要许诺学成回国以后,重新安置。后来也确实安置了,许多人不止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还因为学历的缘故升职了。
gp委员会初创,杨锐是第一个做出“不予通过”决定的委员。
对于他的决定,卫生部就算是想不承认,也得拿出切实的理由来。
换言之,杨锐不需要拿出充分的理由来做“不予通过”的决定,因为这是gp委员会赋予他的权力,而其他机构的任何人,即使是gp委员会的上级机关卫生部,也得拿出充分的理由,才能反对他的决定。
就制度建设来说,卫生部确实需要gp委员会这样一道全安阀。毕竟,国全光是药厂就有4000家,卫生部又有多少职员呢?部直属的公务员,总共才400人,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并不是用来判断药厂和药品质量的,最起码,掌握有此等知识和技能的公务员,是非常少的。
另一方面,国全各地的药厂,也都是各地方府政的香饽饽。现在能赚到钱的国企是越来越少,能上缴利润,特别是上缴外汇的企业,更是大熊猫一般的珍惜品,卫生部不管是停哪一家药厂,或者处理哪一家药厂,都有地方府政跑部进京来说项。
对地方府政来说,跑部进京是很烦的一件事,对卫生部来说,这一样很烦,因此,与其承担本无力承担的责任,部委更愿意将药厂生产的锅,甩给gp委员会。
gp委员会是学术委员会,且都是国全生物医学界的顶层精英,他们即使有政治诉求,也不用理会地方府政,就像是杨锐这样。
可以说,杨锐对京西制药总厂的事件,终归是会发生的。
不是现在,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
对部委的导领们来说。这不过又是一次完美的“矛盾下移”罢了。
而对刚刚刷脸刷遍国全的杨锐来说,庒力就宛如实质了。
坐在实验室里,杨锐想了半天,铺开稿纸,决定仔细的撰写一篇对律博定的质疑。
对于律博定本⾝来说,这其实没什么卵用。
任何一款药都是在质疑中成长起来的,杨锐一名⽩生生的年轻学者,没有临案例,没有相关实验,更不是抗心律物药方面的权威,他撰写的质疑,只能用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甚至,这片质疑会招来更強烈的质疑。
但从杨锐的角度来说,首先,明确自己的反对总是没错的,也免得有人说他是以权谋私,或者是拿别人开心什么的。
至于因此而产生的更強烈质疑,也只能就此生受了。
做出了决定,杨锐就再没有迟疑,刷刷的动笔两个多小时,就将之完成了。
重新检查一番,又翻了几本相关的资料,杨锐将它重新誊抄在了文件纸上,作为新的“答复函”邮寄给了gp委员会常委办公室。
通过邮寄,能够留下记录,比真人投递还要更全安一些。
当然,最重要的是,杨锐现在是能不见人,就不见人。
“谁能想到,猫捉老鼠,最后是猫要抱头鼠窜。”杨锐看着贴好了邮票的信件滑落⼊邮箱,像是在对王国华和曹宝明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